
明 清 时,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官署合称“科道两衙门”。 明 周暉 《金陵琐事·雅谑》:“ 张江陵 鈐束科道两衙门,官不敢扬眉吐舌略陈异己之説。” 清 李渔 《怜香伴·欢聚》:“翰林院并科道两衙门各位老爷,都在堂上贺喜。”
“科道两衙门”是明清时期的官署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指明代和清代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的官署联合称谓。这两个机构共同承担监察、谏议等职能,是中央监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六科给事中
隶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审核政令、纠察官员过失,并可直接向皇帝进谏。
都察院监察御史
分十三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地方及中央机构,监督司法、弹劾官员,并参与重大案件审理。
“科道两衙门”体现了明清监察制度的双轨设计,通过分权制衡强化中央集权。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明史·职官志》或相关历史文献。
《科道两衙门》是一个汉语词语。下面将分别介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科道两衙门》意指科举考试和官员选拔考试两种途径,分别是科举和衙门两种制度。
《科道两衙门》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禾”、“口”、“⺈”、“门”,部首的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根据汉字的结构,可以得知《科道两衙门》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科道两衙门》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其中,“科”指的是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道”指的是衙门,即官员的选拔考试,是另一种选拔人才的途径。
《科道两衙门》的繁体字为「科道兩衙門」。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存在一些差异。《科道两衙门》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科道两衙门」。
1. 在古代中国,参加了科举考试或官员选拔考试的大多是读书人和精英阶层。 2. 科道两衙门的设立使得有才学之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组词:科举,衙门,科道,考试,选拔,制度
近义词:两条道路、双重选择
反义词:单一选拔、选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