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符契用的箭。《旧唐书·裴行俭传》:“是日传其契箭,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 碎叶城 。”《资治通鉴·唐高宗调露元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夷狄无符信,以箭为契信。”
契箭是中国古代用作符信或调兵凭证的一种特殊箭矢,其核心含义及历史背景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契箭是作符契用的箭,即通过箭作为信物或凭证,用于传递命令、调遣军队或确认身份。其名称中的“契”指契约、符信,“箭”则表明载体形式。
历史用途与记载
据《旧唐书·裴行俭传》记载,唐代名将裴行俭曾用契箭召集西域诸部酋长。当契箭传递至各部后,酋长们迅速响应并听命,体现了契箭在军事与外交中的权威性。宋代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提到,部分少数民族因无文字符信,故以箭为契,说明契箭在边疆民族中的特殊作用。
构造与象征意义
契箭通常刻有特殊标记或纹路,以确保其唯一性和不可伪造性。它不仅作为调兵凭证,也象征持有者的权力,类似于后世的“令箭”。
文化延伸
契箭的用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信物授权”的传统,与虎符、节杖等工具功能类似,但更适用于游牧民族或快速传令场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或参考权威历史辞典。
《契箭》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许下誓约、约定或签署合同的箭矢。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古代的仪式,当时人们会以箭为媒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誓言或约定。
《契箭》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表示“刀”的部首,“⺮”是表示“竹”的部首。
《契箭》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契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和仪式。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籥」。
《契箭》在古代汉字中有着不同的写法。较早的时候,它的写法可能是「契矸」或「契菅」。
1. 他们用《契箭》交换了承诺和誓言。
2. 在古代,人们通过《契箭》来确认和约定重要的事情。
契约、箭矢、誓言、约定
近义词:箭婚(通过箭矢表示婚约的仪式)
反义词:解约(解除合同或誓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