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鞭的意思、笞鞭的详细解释
笞鞭的解释
拷打。 汉 刘向 《列女传·汉孝平王后》:“自 刘氏 废,常称疾不朝会, 莽 敬惮哀伤,意欲嫁之,令立国将军 孙建世 子 豫 将医往问疾,后大怒,笞鞭旁侍御,因废疾,不肯起, 莽 遂不敢强也。” 清 陆嵩 《鬻儿行》:“是儿亲生不论价,但愿小过休笞鞭。”
词语分解
- 笞的解释 笞 ī 用鞭杖或竹板打:鞭笞。 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刑。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 鞭的解释 鞭 ā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鞭杆。鞭长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扑。鞭责。鞭策。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鞭。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鞭。竹节鞭。 编连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专业解析
笞鞭,是一个由两个意义相近的汉字组成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指代古代的一种刑罚方式或体罚工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笞鞭(chī biān)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笞 (chī): 本义指用竹板、荆条等抽打人的脊背或臀腿。《说文解字》释为“击也”,即击打之意。在古代,特指一种用竹板或小荆条责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称为“笞刑”,是古代“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外或后世演变中常见的较轻身体刑。
- 鞭 (biān): 本义指驱使牲畜的皮条,引申为用皮条做成的刑具。《说文解字》释为“驱也”。作为刑具,“鞭”通常指用皮制成的长条,用于抽打。
- 合义: “笞鞭”合称,泛指用竹板、荆条或皮鞭等工具进行的抽打。其核心含义侧重于用竹木或皮制的刑具抽打人体,作为一种惩罚或体罚的手段。它既可以指具体的刑罚(如笞刑),也可以指一般的体罚行为。
-
历史背景与法律应用:
- 笞刑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已有广泛使用,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笞刑一度成为替代刑(如替代斩左趾等),但初期执行过重。后世历代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均将笞刑列为正式刑罚,通常用于相对轻微的犯罪。笞刑的执行工具、部位和数量历代有所不同,但“笞”和“鞭”作为刑具的代表常被提及或并称。例如,《汉书·刑法志》记载了笞刑的演变。笞鞭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是古代法制中身体刑的体现。
-
引申与比喻义:
- 在现代汉语中,“笞鞭”一词已基本不再用于指代实际的刑罚(因现代法律已废除肉刑),但其形象仍保留在语言中。
- 可用于比喻严厉的批评、督促或精神上的鞭策。例如,“历史的笞鞭”意指历史教训的严厉警示。
“笞鞭”一词,从汉语词典角度看,其核心含义是指使用竹板、荆条或皮鞭等工具抽打人体以实施惩罚或体罚。它深刻关联于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尤其是笞刑),是古代身体刑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代语境下,其实际体罚的含义淡化,更多地用于比喻严厉的督促或警示。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中对“笞”、“鞭”及“笞刑”等相关词条的解释综合而来。
- 历史背景部分参考了中国法制史通识,如《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唐律疏议》等文献中关于古代刑罚制度的论述。汉代笞刑演变可参见《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网络扩展解释
“笞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笞鞭”指用鞭子或竹板等工具进行拷打,表示严厉的惩罚或责骂。该词由“笞”(用竹板、荆条击打)和“鞭”(鞭子)组成,强调通过体罚实施惩戒。
二、详细解释
- 词源与构成
“笞”本义为用竹板或荆条击打(《说文解字》),而“鞭”指鞭子,合起来引申为通过暴力手段实施惩罚。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刑罚或严厉的责罚行为,如汉代刘向《列女传》记载的“笞鞭旁侍御”事件。
三、文献例证
- 历史记载:汉平帝王后因拒绝改嫁,曾“笞鞭旁侍御”以示抗议(《列女传·汉孝平王后》)。
- 诗歌引用:清代陆嵩《鬻儿行》中“但愿小过休笞鞭”,表达对体罚的控诉。
四、相关词语
- 近义词:鞭笞、拷打、杖责。
- 关联概念:笞刑(古代刑罚之一,以竹板责打身体)。
五、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笞鞭”一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成语中,强调对严厉惩罚的比喻性描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词语演变,可参考《列女传》《说文解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罢勌饱蓬蓬背弓便便表证长亭莗葥撑抵陈举齿召吹紫代码道僧端匀二六翻浆風樹攻城略地公事房孤雏腐鼠濠濮间想阖椟坏料荒怪惠而不费佳兵夹毂解祷节粉颉臯机惠矜勉吉祥刊革恳到空造款状敛口龙脑菊密信怕不道旁跌僻陋钱井经商乾噎洽闻强记如志赡美蝨蚁双人床属玉讨暴殄绝同床共枕彤銮黈纩香钱显轨小妇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