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重量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八》:“胡人谓三百斤为一婆兰,凡舶舟最大者曰独檣,载一千婆兰。”
“婆兰”是一个古代重量单位,主要用于贸易和船舶载重计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婆兰(拼音:pó lán)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尤其在与“胡人”(古代对西域或外国人的泛称)相关的贸易中使用。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胡人谓三百斤为一婆兰”。
历史出处
这一单位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下八》,提及当时最大的商船(“独檣”)可载重一千婆兰,即约三十万斤(按一婆兰=三百斤换算)。
应用场景
婆兰主要用于宋代海上贸易中,作为船舶货物载重的计量标准,反映了当时中外商贸交流的频繁。
词源背景
从“胡人谓三百斤”的描述推测,“婆兰”可能是音译自外来语,可能与古代波斯、阿拉伯等地区的计量单位有关,但具体来源暂无定论。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史》原文或相关古代度量衡研究文献。
《婆兰》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某种生命力旺盛、茁壮成长的植物。经常用来比喻人们的事业、学术、家庭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婆兰》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木”字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5个。
《婆兰》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尔雅》一书,最早出现在其中。在古代,中国人民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婆兰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于是用它来比喻人的成长与进取。
《婆兰》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婆蘭」。
在古代汉字中,《婆兰》通常写作「婆闌」。字形较为繁复,需要17个笔画。
1. 他的事业像婆兰一样,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断茁壮成长。
2. 这个小伙子的体力和毅力都像婆兰一样,在严酷的训练中不屈不挠。
1. 婆娑:形容植物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
2. 茁壮:形容植物生长得茂盛、健壮。
3. 发展:指事物的生长、变化和扩展。
1. 蓬勃:形容植物充满生机、活力。
2. 茁壮:形容植物生长的旺盛、健壮。
1. 衰败:形容某种生命力的衰弱、衰退。
2. 消亡:形容某个事物完全消失、灭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