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2.用为出任地方官之谦词。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是一个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含义与出处
原指用簸箕扬米去糠时,轻浮的糠皮(即“糠秕”)会先被扬到前面,而饱满的米粒则留在后面。该典故源于东晋时期王坦之与范启的对话:两人因年龄与官位高低互相谦让,王坦之调侃道“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启则回应“洮之汰之,沙砾在后”。
引申义与用法
结构特点
成语为复句式结构,属中性词,多用于自谦语境,近义词包括“簸扬糠秕”,反义词如“任贤使能”。
示例:
王坦之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启答:“洮之汰之,沙砾在后。”(《世说新语·排调》)
此对话既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幽默,也反映了谦逊文化在社交中的运用。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做事情时要先处理无关紧要的杂务,才能抓住重点。类似于英语中的"separate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
该成语的拆分部首是“簸”和“糠”,总共有16个笔画。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兴寿伯周勃传》。勃早年与废帝刘贺有旧,周勃担心因此而遭到贪官赵越的陷害。为躲避家中的访客,周勃在院内精心撒了些糠秕,观察人们是否会踩踏上面的糠秕,从而展露出自己的自然本性。而聪明绝顶的伯周勃认为,员外舍人那种大权团结人心的事情,乃是不可亵渎的大买。所以平日一官半职的伯周勃,每每障末毫末这类不着道理着做,故而才会做得顺顺当当、快快当当,恰好扯开主要把节,自然有功迹显著。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的繁体字为《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在古时候,这句成语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他在做作业之前总是喜欢先整理书桌,信奉《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的原则。
簸扬、糠秕
择肥纲、分庭抗礼
抓住重点、切中要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