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拗体诗的意思、拗体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拗体诗的解释

亦省称“ 拗体 ”。格律诗的一种变体。指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鲁直 ‘黄流不解浣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蜂房各自开户牖,蚁穴或梦封侯王’,自以平生得意,遍读 老杜 拗体,未尝有此等语。”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三:“ 唐 人拗体诗有二种,其一苍莽歷落中自成音节,如 老杜 ‘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縹緲之飞楼’诸篇是也;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 许浑 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赵嘏 之‘ 湘 潭 云尽暮山出, 巴 蜀 雪消春水来’,是也。” 清 王轩 《<声调谱>序》:“ 韩孟 崛起,力仿 李 杜 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参见“ 拗句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拗体七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拗体诗是唐代近体诗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诗体,指在平仄格律上突破常规、有意使用拗句的作品。该概念最早见于清代王士禛《分甘余话》,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改变诗句平仄组合,形成峭拔生新的声律效果。

从诗学构成角度分析,拗体诗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1. 平仄变格:违反近体诗"对""黏"规则,常见于七言诗的第五字或五言诗的第三字位置。如杜甫《白帝城最高楼》中"城尖径昃旌旆愁"句,第五字"旌"处应仄而平。
  2. 拗救手法:通过特定位置的平仄调整实现声律平衡,包括本句自救(如"仄仄平仄仄"改为"仄仄仄平仄")与对句相救两种形式。
  3. 审美追求: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拗体通过打破声律常规营造"劲健""奇崛"的美学特质,是诗人追求个性化表达的重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拗体诗与古体诗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仍属近体诗范畴,其拗变遵循特定规律;后者则完全不受平仄限制。现代学者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特别强调,判定拗体需考察是否形成系统化的变格规律。

网络扩展解释

拗体诗是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变体,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刻意打破传统平仄规则,使用拗句来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性质
    拗体诗属于格律诗的变体形式,诗人通过变更诗格、使用拗句(即不符合常规平仄组合的诗句)来追求奇崛效果。这类诗既保留了格律诗的基本框架,又突破了平仄对仗的严格限制。

  2. 语言特点

    • 生涩瘦硬:通过非常规的句法结构和词汇选择,营造出古拙、冷峻的意境。
    • 气势突出:打破平仄束缚后,诗句节奏更自由,常表现出雄健或奇崛的气势。
    • 音律技巧:需对古今韵律有深刻掌握,通过“拗救”手法(如调整相邻字平仄)弥补声律失衡。
  3. 代表诗人与争议
    杜甫、黄庭坚等诗人善用此体,例如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以拗句强化险峻意象。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艰涩扭曲,甚至因辞害意。

  4. 与常规格律诗对比
    以五言诗为例,标准律句为“平平仄仄平”,而拗体诗可能采用“仄平仄仄平”等非常规组合,再通过其他句子的平仄调整实现整体和谐。

提示:如需具体诗例分析或拗救手法详解,可参考古典诗学专著或权威诗词鉴赏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悲顇别簿碧琳侯不籍裁排初日芙蓉賨货旦倈點中丁梢泛称犯忤分配律腐乳浮朽捬育噶拉贡举关见过拜滑轮灰不溜将类警事缉绥戟指急卒距虚贶馈苦经梁尘蛉蜻篱畔露馅蚂蚁矢脢腓恧然贫下中农湫阨鹊石森布山高皇帝远施而不费湿蒙蒙侍行世誉手高兽瓦水潦溯源穷流统筹兼顾通缄完理无夫家无情手狭吝先期嫌怨笑迷虎洗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