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賨货的意思、賨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賨货的解释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作为赋税交纳的货物。往往是当地所出特产。《新唐书·张柬之传》:“今盐布之税不供,珍奇之贡不入,戈戟之用不实於戎行,賨货之资不输於大国。”按,《旧唐书》作“宝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賨货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賨”和“货”二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賨”本指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向官府缴纳的赋税,亦可指代这类族群缴纳的特定财物,其字源可追溯至《说文解字》中“賨,南蛮赋也”的释义。而“货”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原指可流通交易的财物,《说文解字》释为“财也”,泛指货币、商品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

二者组合为“賨货”时,特指古代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作为赋税缴纳的实物财物,常见于汉晋文献。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有“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的记载,此处“賨布”即属賨货范畴。该词在《华阳国志·巴志》中亦多次出现,用以描述板楯蛮等族群以纺织品、谷物等抵充赋税的社会制度。

从词义演变角度观察,“賨货”不仅具有经济层面的实物赋税含义,更承载着古代中央政权与边疆族群间政治隶属关系的文化意涵。其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汉晋时期西南地区的官方文书中,后世随着赋税制度的货币化改革,该词逐渐淡出日常语言系统。

网络扩展解释

“賨货”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

  1. 字义拆解

    • 賨:该字原指古代巴蜀地区少数民族(賨人)缴纳的赋税,特指以实物(如布匹)代替钱币的税种,称为“賨布”或“賨钱”。
    • 货:泛指财物、商品。
  2. 组合含义
    “賨货”可理解为古代賨人缴纳的实物赋税,可能包括布帛、粮食等物资。这一制度多见于秦汉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中,如《后汉书》记载賨人“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即通过实物纳税换取自治权。

  3. 历史背景
    賨人活跃于今川东、重庆一带,因骁勇善战,汉朝对其采用特殊赋税政策。缴纳“賨货”既是经济义务,也是政治臣服的象征。

由于该词属于生僻历史术语,现代文献中极少使用。若您遇到具体语境(如古籍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哀察拜钱报嫂卑之无甚高论变音并翼弊骐谗诋侈搪饬查串亲访友淙琤翠麓崔韬逢雌虎打官司大清貂珠法吏方絜泛利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菰蒲汇划驾到讲难讲析贱奴踞炉炭上凯容磕磕狼飡虎食理论龙树履籍马如龙没巴没鼻甿讼末杪慕从诺矩罗欧逆凭白无故羣徒让带圣明食鹿糕书卷气胎蚌嗒然腾褒铜鱼头食颓零脱膊土温往怀宛恼香羞小姨儿歇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