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缄的意思、通缄的详细解释
通缄的解释
通书信。 明 何景明 《赠祖邦》诗:“ 白下 通缄少, 燕都 见面迟。” 杨树达 《<高等国文法>序例》:“如教者用之讲授,发生疑义时,即请直接通缄商榷,敬当一一详答。”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缄的解释 缄 (緘) ā 捆东西的绳索。 书信:缄素。缄扎。 封,闭:缄口。缄制(封锁)。缄封。缄密。缄默。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通缄"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通信"或"互通书信"相近,但更具书面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通:本义为贯通、到达,引申为互相往来、交流。
- 缄:本义指捆扎器物的绳索,后特指封闭书信或文件(如"缄封"),也指书信本身(如"华缄")。此处取其"书信"之意。
二、词汇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互通书信。 指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书信进行交流、传递信息。
- 引申义:保持书信联系或建立通信关系。 强调书信往来的状态或行为本身。
三、用法与语境
- "通缄"主要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带有一定的典雅色彩,现代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 常见于描述亲友间、文人雅士间或具有特定关系(如笔友)的通信往来。
- 例句(仿古):"自别后,山川阻隔,鲜有通缄,思念之情,无时或已。"(意为:自从分别后,因山川阻隔,很少互通书信,思念之情,没有一刻停止过。)
四、与现代词汇的关系
- "通缄"与现代汉语的"通信"、"写信"、"书信往来"含义基本相同,但"通信"在现代使用范围更广,可包括电信方式(如电话、邮件),而"通缄"则特指传统的书信交流,更具古典韵味。
网络扩展解释
“通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ōng jiān,其核心含义为互通书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字义拆分:
- 通:本义为“传递、流通”,引申为“沟通、连接”。
- 缄:原指“封存、密封”,后多用于书信封口,代指信件本身。
- 整体含义:指通过书信进行交流,强调信息的传递与联系。
用法与例句
-
古文用例:
- 明代何景明《赠祖邦》诗:“白下通缄少,燕都见面迟。”
(意为:在南京书信往来少,到北京见面又太迟。)
-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序例》:“如教者用之讲授,发生疑义时,即请直接通缄商榷。”
(意为:教学中若有疑问,可通过书信直接讨论。)
-
现代延伸:
可泛指通过文字形式(如信件、邮件)进行沟通,但属于较文雅的书面表达。
常见混淆
- 与“封缄”区别:
“封缄”指密封信件(如“信封封缄”),而“通缄”强调书信往来,两者侧重点不同。
“通缄”是古汉语中关于书信交流的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把下贝母犇遁辩察碧霞元君祠孛孛丁袹首测力超低温持辩楚人一炬从卫村鸟答扰灯窗丁坝堆内凡例风雨枎疏刚齐跟即诡惑海碗和市侯头哗喇混茫交朋友静恬梁鷰联肩立幅流生龙王兵免税店魔风闹魔旁嚣破斧缺斨轻煖觞觥慎核市沽时和岁稔事化市衢私底下私金崧镇算术平均数踏故习常天地折踢墨笔望云亭畏友乌榄下陈乡场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