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行,行走不便。 汉 焦赣 《易林·恒之渐》:“苍耳东从,道顿跂踦。日辰不良,病为祟祸。” 汉 班固 《白6*虎通·致仕》:“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跂踦汉语 快速查询。
“跂踦”是一个由“跂”和“踦”组成的复合词,两者均与足部动作或状态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分释单字
复合词“跂踦”的整体含义
结合两字含义,“跂踦”多表示行走不稳、跛足或姿势不平衡的状态。例如:
文献中的用例
在古汉语中,“踦”常与动作或状态搭配使用,如《庄子》中“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述宰牛时足膝配合的动作,而“跂”则多与站立或眺望相关。两者组合后,更强调肢体动作的非常态性。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多引申义,可补充查询《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跂踦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走路时姿势或步履。它表示行走时腿部或脚步异常矫健、轻盈或坚定有力,给人一种稳健、沉着、有力量的感觉。
跂踦是由“足”、“止”两个部首组成,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8画和20画。
“跂踦”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创造。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使用简化字表达,而繁体字中“跂踦”的写法分别为“踦”和“跂”。
在古时候,汉字的形状和现代不同。以“跂”为例,古时候的写法是两个“足”字头顶相对的形状,表示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在后的走路姿势。而“踦”的古时候写法则是在“止”的下方加上一个“足”字,表示行走时脚步矫健。
1. 他跂踦地走出教室,给人留下了坚定、有力量的印象。
2. 她的跂踦步履让人感到她有着非凡的自信和决心。
跂步、踦行、快跂、轻踦等。
近义词:轻盈、稳健、有力、果断。
反义词:沉重、摇摆、蹒跚、磕磕碰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