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行,行走不便。 汉 焦赣 《易林·恒之渐》:“苍耳东从,道顿跂踦。日辰不良,病为祟祸。” 汉 班固 《白6*虎通·致仕》:“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跂踦汉语 快速查询。
“跂踦”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与“肢体不平衡的状态”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跂”本义为“踮起脚跟”,《说文解字》释为“足多指也”,引申为足部异常状态;而“踦”在《广韵》中注音为“居宜切”,特指“单脚着地”或“偏倚”。《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指出,二者连用构成叠韵联绵词,多用于描述行走时一脚高一脚低、身体不稳的姿态,例如《庄子·秋水》中“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的典故,便暗含“跂踦”的肢体动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隐喻事物不协调的状态,如宋代《朱子语类》以“如人跂踦,一边已动,一边未动”比喻思想与行为的矛盾。现代汉语使用中,“跂踦”多保留其本义,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及方言表述,例如江淮官话中仍用“跂踦”形容跛足者步态(参考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跂踦”是一个由“跂”和“踦”组成的复合词,两者均与足部动作或状态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分释单字
复合词“跂踦”的整体含义
结合两字含义,“跂踦”多表示行走不稳、跛足或姿势不平衡的状态。例如:
文献中的用例
在古汉语中,“踦”常与动作或状态搭配使用,如《庄子》中“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述宰牛时足膝配合的动作,而“跂”则多与站立或眺望相关。两者组合后,更强调肢体动作的非常态性。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多引申义,可补充查询《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百刑冰销不粒蟾踆车攻马同弛拙冲州撞府处顺翠发打骂打群架地名学斗队逢辰伏匿甘蕉高雅挂搭灯犷猤管叫归反还直红煤花藟荒屯简拔肩负江鲚剪荷包金铣就田锯床抉目胥门巨奸快刀斩麻落色梁家黛辽隔烈精礼辟茅栋毛鸷糜草明牧木干鸟栖内怛喷吐朴貌黥面清癖穷巷榷金戎克船师甸天情踢毽子涂夫尾击畏疾衔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