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拈掇的意思、拈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拈掇的解释

亦作“拈敪”。1.提;提及。《朱子语类》卷三九:“ 颜子 不处贫贱,固自乐;到他处贫贱,只恁地,更难;所以圣人於此数数拈掇出来。” 鲁迅 《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

(2).摆弄。《朱子语类》卷一○一:“ 郭子和 传其父学,又兼象数,其学已杂,又被 谢昌国 拈掇得愈不是了。”

亦作“拈敪”。用手估量轻重;斟酌。《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 黄蘖 将钁钁地曰:‘我遮钁,天下人拈敠不起,还有人拈得起吗?’”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眼似瞎,手如瘸,轻拈掇,慢拿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拈掇”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少使用的方言词汇,其规范词形应为“掂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掂掇”读作diān·duo,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指用手托住物体上下晃动以估量轻重,例如:“他拈掇着包裹的重量,犹豫是否要邮寄。”该用法常见于北方口语,强调通过触觉进行实际测量。

二、引申义为斟酌、权衡利弊,例如:“公司高层正在拈掇新项目的可行性。”此用法多出现在正式书面语中,体现对事物多角度的考量分析。

该词的语源可追溯至元代戏曲作品,《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中“掂折玉簪”的“掂”字已含衡量之意,后期叠加词缀“掇”构成双音节动词,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趋势。

网络扩展解释

“拈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提及时或提及
    该词常被用来表示“提起、谈及”某事。例如,《朱子语类》中提到“圣人於此数数拈掇出来”,即强调反复提及重要内容。鲁迅在《何典》题记中也用“随手拈掇”描述对成语的灵活引用。

  2. 摆弄或细致处理
    本义与手的动作相关,指用手指轻巧地拿取、整理物品。如《景德传灯录》中“天下人拈掇不起”,形容物品难以被摆弄或掌握。现代用法也可引申为对事物的精心安排,如“细心地拈掇房间布置”。

  3. 斟酌或估量
    在部分文献中,“拈掇”还隐含权衡、考量的含义。例如《朱子语类》中“拈掇贫贱之难”,即指对处境的斟酌思考。

读音与结构:拼音为niān duō,由“拈”(轻捏)和“掇”(拾取)两个动词复合而成,体现动作的细致性。
使用场景:既可用于具体动作(如摆弄物件),也可用于抽象表达(如提及话题或思考问题)。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榴谙熟鳖爪比翼双飞脖项不到黄河心不死敕准欻吸楚馆秦楼打翻达观知命蹈矩践墨倒轩得间抖颤豆黄泛宅浮家忿恨敷文共享税龟卜鬼谲孤立寡与好色之徒黑碌碌合类后辛假痴假呆较真巾袜九梁朝冠击钟食犒赏可叉苦口师联电吏节脉息摸金谋图膀胱疋娄苹藻婆猴伎铺述痊平缺丧羣小祀山畲深仇大恨神耀诗歌硕言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同游屠醢微纤闲踢蹬小智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