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可叉的意思、可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可叉的解释

亦作“ 可擦 ”。象声词。多形容打、砍、劈、折等声音。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举起我那板斧来,覷着脖子上可叉。”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被我可叉一拳,丕的打倒在地。”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唤他来可擦的一刀两段,便除了后来的祸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可叉(kě chā)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拟声词兼形容词,主要用于古典白话文学作品,其核心含义与声音的突兀、物体的尖锐分叉状态相关。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拟声词用法

形容物体突然断裂、撞击或摩擦时发出的清脆、尖锐声响,常见于明清小说对打斗场景的描写。

例:《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描写武松打虎时:“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可叉一声响。”(此处模拟头骨碎裂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拟声词的分类说明。

二、形容词用法

描述物体分叉、尖锐或交错的状态,强调形态上的突兀感。

例:《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那妇人见他的话可叉,心中大怒。”此处借“可叉”喻言语如尖刺般伤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可叉”词条释义。

三、词源考据

“可叉”为复合拟声词,源自“磕叉”(kē chā),后因方言音变形成。其构词逻辑与“喀嚓”“啪嗒”等类似,均通过音节组合模拟瞬时声响。明代《字汇》注:“叉,物相交错貌”,印证其形态与声音的关联性。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叉”的形义分析。

四、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或特定方言表述。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咔嚓”“哗啦”“尖锐”等替代词。

来源: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拟声词的演变说明。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3. 王力.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4.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网络扩展解释

“可叉”是一个汉语象声词,主要用于形容打、砍、劈、折等动作发出的声音,尤其在古典文学作品(如元杂剧)中常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发音与词性

    • 拼音:kě chā(部分文献中亦写作“可擦”)。
    • 词性:象声词,模拟物体碰撞或破裂的声响。
  2. 词义与用法
    多用于描述暴力或剧烈动作的声响,如武器劈砍(如板斧)、肢体击打(如拳击)或物体断裂等场景。例如:

    • “覷着脖子上可叉”(《李逵负荆》第二折),形容板斧劈砍的瞬间声响;
    • “被我可叉一拳,丕的打倒在地”(《争报恩》楔子),表现拳击的力度和声音。
  3. 变体与近义词

    • 变体形式:“可擦”(见元杂剧《赚蒯通》第一折)。
    • 近义词:类似“咔嚓”“哗啦”等象声词,但“可叉”更偏向古典语境。
  4. 现代使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学或戏剧研究中。其核心仍是强调动作的突然性与力度,可通过具体语境理解细微差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元杂剧原文或语言学工具书(如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白鹤翎榜人襃宠柄欛冰颜毚鼎常量创调辞服带过曲弹空说嘴雕航杜门絶迹反道罦罳福算公交供求供状弘法后脚涧隈尽多锦绣举办抗表客舍料玉琉球群岛蠡琖笼莺吕公枕绿荫马鹿异形髦皇幂幂悯恤偏倍谴黜奇才酋首曲讳森沈涩竹烧畬尸禄素飡誓旅拾遗补阙睡兀松簧塌房腾房天际真人铁心木肠通权达变遐久香钱香熏熏闲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