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宋史·道学传一·邵雍》:“ 河南 程顥 初侍其父识 雍 ,论议终日,退而嘆曰:‘ 尧夫 ,内圣外王之学也。’”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内圣
指个人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包括培养仁、义、礼、智等品德,追求心灵的纯净与道德的完善。儒家认为,“内圣”是修身的基础,需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实践来实现(《大学》思想)。
外王
指将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事功,如治国安邦、造福百姓,体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将其解释为施行“王道”,即以德政教化百姓。
在当代常被引申为:通过提升自我素养(如学识、格局)实现事业成就,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平衡。
如需深入了解具体文献(如《庄子·天下》《大学》的相关论述),中标注的原文出处。
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内心圣洁、慈善而仁爱,外在则具备领导智慧和高尚品质的特征。
「内」字的部首是「入」,它的笔画数为4。 「圣」字的部首是「囗」,它的笔画数为7。 「外」字的部首是「夕」,它的笔画数为5。 「王」字的部首是「玉」,它的笔画数为4。
《内圣外王》一词来源于《尚书·周书·尧典》的记载,尧帝对舜帝的评价就是「内圣外王」,指出舜帝不仅在内心具备明智和高尚的品质,而且在外表展现出智慧和领导才华。
「内聖外王」是「内圣外王」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内圣外王」的「内」字会用「內」来代替,「王」字会用「皇」来代替,即「內聖外皇」。
他被誉为内圣外王的领导者,因为他不仅在内心堪称圣洁和仁慈,还在外在展现出智慧和强大的领导力。
内圣外王没有明确的组词形式,但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变化和衍生,例如「内心聖潔」和「外表王者」。
近义词可以有「内圣外智」,表示该人在内在具备圣洁和智慧。
反义词可以是「外凶内怯」,表示该人在外表上威风凛凛,但内心却胆怯无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