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圣外王的意思、内圣外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圣外王的解释

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宋史·道学传一·邵雍》:“ 河南 程顥 初侍其父识 雍 ,论议终日,退而嘆曰:‘ 尧夫 ,内圣外王之学也。’”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理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理论之一。该词从字面可拆解为“内圣”与“外王”两部分,分别指向个人修养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1. “内圣”的内涵

    “内圣”指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内在精神境界的完善。儒家强调“修身”为根本,主张以仁、义、礼、智等德性涵养心性。例如《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求个体通过自省与学习实现道德升华(来源:《汉语大词典》)。这一过程注重内在品格的锤炼,是成为“圣人”的必经之路。

  2. “外王”的实践

    “外王”指将内在道德修养外化为治理天下的能力。儒家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实践需与社会责任结合。如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和谐(来源:《辞海》)。这要求个体不仅具备高尚品德,还需具备经世致用的才能。

  3. 二者的辩证关系

    “内圣”与“外王”并非割裂,而是互为表里。《礼记·中庸》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表明内在修养与外在功业相辅相成。宋代理学家朱熹进一步阐释:“圣人之道,内外合一”,强调二者统一于“道”的实践(来源:《中国哲学史》)。

  4. 历史发展与现代意义

    这一概念自先秦发端,经汉唐至宋明理学不断深化。近现代学者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将其与哲学体系结合,认为其体现了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特质(来源:《国学导航》)。当代研究中,“内圣外王”常被用于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具有跨时代的启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内圣
    指个人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包括培养仁、义、礼、智等品德,追求心灵的纯净与道德的完善。儒家认为,“内圣”是修身的基础,需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实践来实现(《大学》思想)。

  2. 外王
    指将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事功,如治国安邦、造福百姓,体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将其解释为施行“王道”,即以德政教化百姓。

二、思想渊源与发展

三、核心特点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代常被引申为:通过提升自我素养(如学识、格局)实现事业成就,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平衡。


如需深入了解具体文献(如《庄子·天下》《大学》的相关论述),中标注的原文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半贾报捷宝珍表文不敢造次参订常赏唱詶潮湿虫王吹灰麤缪蹛林黨信对揖范读放下分至谷谷呱过口姑爷嗥叫鹤池贱更寄柬锦囊酒龄开本克伐孔雀女浪蝶游蜂两面派理事会门祚面违明鬯逆民旆旆偏信则暗披诚前哨战倾市擒生全人荣竞肉眼凡胎三尺土沙村私底下死死平平铁力木忘情无添和无香火情兀坐乡衮小廉曲谨械解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