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火宪。《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时则施火令。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 孙诒让 正义:“火令,即火宪也。”参见“ 火宪 ”。
(2).指寒食节禁火的命令。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明宵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当火令。”
根据《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的释义,“火令”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义项,以下从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附典籍例证及参考来源:
指官府颁布的关于用火、防火的禁令或法规,多用于春季干燥时节防止火灾。
典籍例证: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周礼注疏》([清]阮元校刻本),参见“司爟”条目(链接:国学大师)。
特指农历六月(未月)的节令,因盛夏炎热如火而得名,属古代天文历法术语。
典籍例证:
来源参考:
《辞源》(第三版,第1967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参见“月令”篇(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以上释义综合古代经籍注疏及权威辞书,体现词义的历史演变与制度背景。
“火令”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及来源:
古代用火法令(即“火宪”)
出自《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时则施火令。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
寒食节禁火习俗
唐代韩愈《寒食日出游》诗提及:“明宵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当火令。”
综合《周礼》注疏、唐代诗文及词典释义,该词兼具历史制度与民俗文化内涵。建议查阅《周礼》《韩愈诗集》等古籍原文进一步了解。
八百里爆趠北京古观象台编捏禀明避荣不自喜乘权逞肆秤心翠红乡道侣都卢缘对国夺神法宪废锢佛历赙金赶节栱枅乖迂官布广角镜头行政行为龁齧鸿学皇旨华胥湖亭击梆解放畿皋衿虑遽传空质扩充流向六州歌头芦莩绿头巾啮嚼弄唇吻朴人评泊濮上之音清秋节旗望人学少年儿童杀杀神佑双曲线倏忽跳天土地祠退谢吞舟之鱼温润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