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守夜击鼓传告以相儆戒。《周礼·夏官·掌固》:“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以号戒。” 贾公彦 疏:“言以号戒者,使击鼜有所以号呼使戒守耳。”
“号戒”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人通过击鼓传告的方式进行警戒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号戒”由“号”(大声呼喊)和“戒”(警告、告诫)两字组成,字面含义是通过声音发出警示。其核心意义是古人夜间击鼓传递信号,以提醒众人戒备或遵守规则。
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周礼·夏官·掌固》:“昼三巡之,夜亦如之,夜三鼜(qì,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以号戒。”
汉代贾公彦对此注解:“击鼓时通过呼喊声使守卫者保持警惕。”
古代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夜间巡逻或军事防御,通过鼓声和呼喊声传递警戒指令,确保秩序与安全。
“号戒”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安全管理智慧,强调通过声音信号实现集体协作与防御。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实例,可参考《周礼》及相关注释。
《号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悔过、悔改。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成语《号戒》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戈,拆分的笔画数分别为3画和4画。
《号戒》一词源于《孟子》一书中的一句话:“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中的“省吾身”即指自我反省悔过。这句话后来形成了成语“三省吾身”,意为时刻反省自己。
而后来,这个成语进一步演化为现在的《号戒》。
在繁体字中,成语《号戒》的写法是「號戒」。
在古代,成语《号戒》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譬如在《庄子·内篇·宗子》中的原文中,使用的写法是「號愧」,但其意思和《号戒》是一致的。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心生号戒,决心改正自己的过失。
- 反戈而起:指本来是为了对外防御,却转而对内攻击。
-号啕大哭:形容悲伤哭泣时声音凄厉而悲痛。
悔过、自责、忏悔
无悔、无耻、不思悔改
拔补悖谩悖虐比索篦头待诏不独不伐大夏玷辱门庭蔸子断国嘟念敦进坊子繁路赶抢摊蛤蚧根气阁员宫乐沟壑龟字过命海口市黑霜红素宏伟翬飞回述家家户户降级讲舍匠郢浇末击刺结聚解铃还须系铃人浸假继卿居处快慢龙蟠虎踞面饰木锨盆景青衣梦秋暮容恕山谷体石图手技耸激铁鹰通权达理頽发乡陌韱韱销息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