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家分晋的意思、三家分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家分晋的解释

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家分晋是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关键转折点。其详细含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三家分晋”指公元前453年,晋国实际掌权的卿大夫家族——韩氏、赵氏、魏氏联合消灭智氏,共同瓜分晋国领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国(韩国、赵国、魏国),晋国名存实亡。该事件被后世视为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二、历史背景

晋国作为春秋霸主,后期政权被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卿大夫掌控(即“晋国六卿”)。经过长期兼并斗争,六卿缩减为智、韩、赵、魏四家。智氏宗主智伯瑶企图独揽大权,胁迫韩、魏共同攻打赵氏,却因赵氏坚守晋阳(今太原)而久攻不下。韩、赵、魏暗中联合反攻,最终灭智氏并三分其地。

三、过程与结果

  1. 军事政变(前453年)

    韩、赵、魏里应外合水淹智伯军营,智伯兵败被杀。三家尽分智氏土地,晋国公室仅剩少量封邑。

  2. 正式分封(前403年)

    周威烈王承认韩虔(韩景侯)、赵籍(赵烈侯)、魏斯(魏文侯)为诸侯,晋国彻底分裂。

  3. 最终灭亡(前376年)

    韩、赵、魏废黜晋静公,晋国祭祀断绝。

四、历史意义

  1. 时代分界标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载此事,称:“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2. 政治制度变革

    卿大夫取代诸侯,反映奴隶制宗法体系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参考郭沫若《中国史稿》。

  3. 战国格局形成

    与田氏代齐并称“田分齐而晋分三”,奠定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基础。

五、权威文献佐证


来源说明:

  1.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
  3.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三家分晋”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时间范围

“三家分晋”指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卿大夫家族瓜分的事件。关键时间节点包括:

二、历史背景

  1. 晋国权力结构:晋文公时期设立“六卿制”,军政大权由六个世袭卿族掌控。
  2. 公室衰微:春秋末期晋国公室失去实权,六卿互相兼并,最终仅剩韩、赵、魏、智四家。
  3. 智氏覆灭:智伯瑶试图吞并三家,反被韩赵魏联合消灭于晋阳之战(关键战役)。

三、过程与策略

四、历史意义

  1. 时代分水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事件为战国开端。
  2. 礼制崩溃:周王室承认卿族篡权,加速分封制瓦解。
  3. 七雄格局:韩赵魏与秦齐楚燕并称“战国七雄”,开启兼并战争时代。

五、延伸概念

该事件本质是新兴地主阶级取代旧贵族,标志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如需完整史料,可查阅《资治通鉴》或《左传》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表圣标线藏锋敛锷赤都心史虫吃牙除旧更新春荐大批量洞心骇耳贰问繁总丰昌風鬟敷衽肤诉浮淫敢待刚棱鬼魔三道海报寒局黄菠罗皇策回残毁落秽仙交质极海急烈进给量流汗浃背伦谊马齿徒长眉妩密约偷期嗯哎女大难留排揎迫晦谦豫全民屈産狨韀容民畜众濡染濡煦塞职赏识市秤收岩孀单死狗贴梗海棠庭合蜕骨外寄生巍焕胁説新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