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驳杂之书。 唐 柳宗元 《辩<文子>》:“《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 老子 弟子,其辞时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 老子 ,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
“驳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为“内容驳杂之书”,即指内容混杂、不纯粹或来源多样的著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的《辩<文子>》。文中提到《文子》一书虽托名老子弟子所作,但实际内容多为拼凑其他典籍而成,故称其为“驳书”。例如:
“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
(意为书中原创内容少,抄袭拼凑的内容多。)
多用于古代文献考据中,形容某些典籍因整合了不同学派、作者的论述而被质疑学术价值。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可类比指代拼凑、抄袭的著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子》的考据背景,可参考柳宗元原文或相关文献研究。
驳书是指对他人的观点、论述或主张进行反驳的文字作品或文件。它用来批驳他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和证据。
驳书的部首是马,总笔画数为16。(部首:马,笔画:咫十)
驳书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具体来源尚无明确的记录。然而,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驳书作为一种辩论文体,早在古代就有其存在。
繁体“驳”字的写法为「駁」。
在古代,驳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最早的驳字形状是「⿱馬仌」,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馬白」的形状。
1. 他写了一本驳书,驳斥了对方的观点。
2. 这篇驳书的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1. 驳斥:指以强有力的理由或证据反驳他人的观点。
2. 驳论:指对某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论述。
3. 驳回:指以理由拒绝或否决某一提议或请求。
反驳、辩驳、批驳。
接受、采纳、赞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