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辞。谓受人赏识或提拔。 唐 李汉 《<昌黎先生集>序》:“门人 陇西 李汉 ,辱知最厚且亲。”
“辱知”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谦辞,通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赏识或提拔的感激之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辱知(拼音:rǔ zhī)指谦逊地表示自己受到对方的赏识或重用。核心含义是“承蒙知遇之恩”,常见于古代书信或文集中。
唐代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写道:
“门人陇西李汉,辱知最厚且亲。”
此句意为:李汉作为韩愈的门生,自谦地表示自己深受韩愈的赏识与亲近。
与“辱知”类似的谦辞还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中的用法,可参考唐代文人作品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辱知是一个成语,意指被羞辱、被侮辱的知识分子或学者。这个词可以来形容那些因为个人观点、学术研究或言论而受到贬低或羞辱的人。
辱知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辵(辶)和矢。辵(辶)是表示“走”的意思,矢是表示“短箭”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15画。
辱知最早见于《诗经·王风·君子偕老》:“古公亶父,鸟鸣之徵,它人而不我逾。”这里“它人而不我逾”即指被别人超过,被辱知。后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也有:“少年云长不忆事,才子辱知几番痴。”这首词使得辱知一词广泛流传。
辱知的繁体字为「辱知」,形式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辱知的汉字曾有多种写法,如「辱仕」、「辱士」、「辱壥」。这些写法都是以辶和矢为基础,衍生出不同的变体。
1. 他因写出了与时弊相悖的文章,遭到了辱知。 2. 这位学者因为持不同政治观点而遭受了辱知。 3. 这位教授因对某一学术观点的批判而被辱知。
组词:辱骂、辱斥、辱没、辱弄、知识、知识分子、知己、知音
近义词:侮辱、羞辱、贬低、恶言相向
反义词:褒扬、赞美、尊崇、尊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