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体的一种。属篆书的变体。用以书幡信,亦见于瓦当、印文中。《晋书·卫恒传》:“ 王莽 时,使司空 甄丰 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书,一曰古文, 孔氏 壁中书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有‘鸟书’者, 周 史 佚 作,所写赤雀丹书之祥,以书旂幡,取飞翔之状。” 明 陶宗仪 《书史会要·唐·唐元度》:“又为十体,曰古文,曰大篆,曰小篆,曰八分,曰飞白,白薤叶,曰垂针,曰垂露,曰鸟书,曰连珠。”
鸟书是中国古代一种装饰性书体,属于“鸟虫书”的重要分支,因笔画饰以鸟形而得名。其特点与演变如下:
鸟书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尤以吴、越、楚等国为典型),是一种将篆书笔画变形为鸟形图案的美术字体。其结构保留汉字本体,但在笔画首尾或转折处添加鸟头、羽毛、爪形等装饰元素,使文字兼具象形与象征意义,常见于青铜器铭文(如兵器、礼器)及玺印。这种书体体现了古人“书画同源”的哲学观,也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
鸟书源于商周图腾文化,成熟于春秋晚期。例如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以鸟形修饰笔画,既彰显武力又暗含“鸟神庇佑”的信仰。
多见于长江中下游诸侯国,与当地“鸟崇拜”习俗相关(如越人以鸟为祖先)。《说文解字》载:“鸟书,象鸟之形,饰于符信”,说明其多用于符节、印章等信物。
东汉后鸟书逐渐脱离实用领域,转为艺术装饰。唐代《升仙太子碑》碑额以鸟书题写,融合飞白书技法;清代金石学复兴,鸟书成为篆刻家仿古创作的元素。
鸟书作为汉字艺术化的早期实践,反映了先秦工艺美学与文字系统的互动。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其是“鸟虫篆”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古文字演变、地域文化及青铜器断代具有关键意义。故宫博物院藏“王子午鼎”上的鸟书铭文,便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实物。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容庚《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
-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辞书出版社)
- 故宫博物院官网:王子午鼎藏品详情页
- 陈振濂《中国书法发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鸟书”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一、汉字书体(主要释义)
基本定义
属篆书的变体书体,常见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器物铭文(如青铜器、瓦当、印信等),因笔画中融入鸟形装饰得名,又称“鸟虫书”“鸟虫篆”。
历史特征
文化意义
以鸟形入书体现古代对“信”的追求(如候鸟守信迁徙),也彰显权力与艺术结合的美学价值。
二、引申含义(现代语境)
指内容浅薄、缺乏实用价值的书籍,用于批评低质量出版物或知识匮乏现象。例如文学评论中称某作品为“鸟书”,暗示其学术价值不足。
典型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物或书法演变,可参考考古文献或艺术史资料。
昂然挺立北山文贲临拨喇猜解裁芟超烘澄水椎鲁朴钝春禁黕烟范模封奏愤沮负媪福孙荫子公据沟子颔头黄枢熀耀火夫虎韬假威积年累月句辀列从历届丽名陵劲淬砺龙脑梅英牛蚁排闼疲劣峭崛青黎跂行喘息热电站如醉方醒三翟杀合少正双飞燕四隐素花天突铁链铁室通肠外省玮瓌无事处小肠疝气小受大走小项校閲蝎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