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南国的意思、南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南国的解释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the South] 祖国的南部

详细解释

(1).古指 江 汉 一带的诸侯国。《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国语·周语上》:“ 宣王 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於 太原 。” 韦昭 注:“南国, 江 汉 之间也。”

(2).泛指我国南方。《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王逸 注:“南国,谓江南也。”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南唐 李煜 《望江南》词:“閒梦远,南国正芳春。”《檮杌闲评》第三十回:“只见南国猩唇烧豹,北来熊掌驼蹄。” 巴金 《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小车飞驰着,南国的芳香使我陶醉,一切是那么明亮,那么茂盛!”

(3).指南方国家。《南史·齐本纪上》:“先是魏地謡言,‘赤火南流丧南国’。”此指 南朝 齐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近者 沉约 《晋书》,喜造奇説。称 元帝 牛金 之子以应牛继马后之徵……而 魏收 深嫉南国,幸书其短,著《司马叡传》,遂具録 休文 所言。”此指 南朝 梁 。 宋 张孝祥 《二郎神·七夕》词:“南国,都会繁盛,依然似昔。”此指 南宋 。

(4). 南国社 的省称。 田汉 《贺周信芳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诗之一:“手创 移风 肝胆壮,扶持 南国 意图新。”原注:“一九二七年 信芳 曾参加 南国社 ,支持初期话剧运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南国"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理方位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该词在权威辞书中的释义可归纳为三个维度:

  1. 地理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为"泛指中国南方地区",其范围具有历史演变特征。汉代《盐铁论》载"荆扬南国之丽",指长江流域;唐宋后渐向岭南延伸,如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地理指向。

  2. 文学意象 在文学语境中承载着独特审美意蕴,既象征温润物候(《楚辞·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又寄托怀乡情思(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种意象传承见于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等历代名篇。

  3. **行政区划沿革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曾设"南国"作为监察区,辖制范围包含现今湖南、湖北部分地区。这种行政建置在《后汉书·郡国志》中仍有延续,至南北朝时期逐渐被"江南道"等新行政区划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南国”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古代江汉诸侯国
    商周时期特指长江、汉水流域的诸侯国,如《诗经·周南·汉广序》提到“文王之道,被于南国”。此用法多见于先秦文献。

  2. 泛指中国南方
    广义上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与“北国”相对。例如王维诗句“红豆生南国”中的“南国”即指江南。


二、文学与历史中的延伸

  1. 诗词意象
    常与江南风物关联,如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李煜《望江南》“南国正芳春”,均以“南国”代指温润秀美的南方。

  2. 特定历史指代

    • 南朝齐、梁时期文献中,“南国”曾代指南方政权(如《南史》记载)。
    • 现代个别资料提及四川南充市古称“南国”,但此说法仅见于部分地方性资料,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或地理描述,强调南方的气候、文化特征,如“南国风情”“南国椰林”等,涵盖广东、福建、海南等华南地区。


注意:若需考据具体古籍中的“南国”含义,建议结合《诗经》《楚辞》等原文及权威注释(如、7、10)。

别人正在浏览...

襃妲北番北烛仙人弁琼博敏彫甍顶格栋梁之才斗锣豆象断鸿放牛归马废水更窜国宾馆行会黑旗军河梁花虚湖广熟,天下足慧业剪荷包交让木精奥进攻禁阙楞柯柯良宝捏舌破怀前奏曲清韶清一色欺弄栖置容量瓶若尔深仇大恨涉套时来运转世寿舒释司牧嗣袭悚怯汤玉同载涂觏外场人委冰围堵唯邻是卜无父无良五音乡先达箫鼓小陆销耎孝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