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让位;辞职。《后汉书·刘虞传》:“ 举 称天子, 纯 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书州郡,云 举 当代 汉 ,告天子避位,勑公卿奉迎。”《周书·文帝纪上》:“近者迫於羣议,推相摄领,今请避位,更择贤材。” 元 李谦 《中书左丞张公神道碑》:“自知为姦臣所忌,不辞去未已也,亟请避位。” 清 恽敬 《周公居东辩一》:“是故《金縢》, 周公 避位之书也。”
(2).离位起立。表示敬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子贡 曰:‘夫 吴王 为人贪功名而不知利害。’ 越王 慥然避位。 子贡 曰:‘臣观 吴王 为数战伐,士卒不恩。’”
“避位”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主动放弃职位或权力,通常用于古代官员或君主让出地位的场景。例如:
表示在特定场合(如会见尊长或重要人物时)离开座位站立,表达尊重。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周书》等文献来源。
避位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语,其中“避”字的拼音为bì,笔画为11,部首为辶,意为躲避、避免等意思;“位”字的拼音为wèi,笔画为7,部首为人,意为位置、地方等意思。
拆分避位的部首和笔画可以分别为“辶”和“11”。
避位一词来自于汉语中的两个基础汉字。“避”字源自甲骨文字,在史书《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躲避、避免。而“位”字源自甲骨文字,表示身体的姿势或地方的位置。
避位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代的字形演变,古时候“避”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不过基本上仍然能够辨认。而“位”字在古代没有太大变化。
1. 为了避免被发现,他选择了一个隐蔽的避位。
2. 我们需要找一个合适的避位来举行会议。
避开、避难、避免、避暑、避险。
躲藏、回避、逃避、迴避。
直面、面对、接纳、迎接。
背征贬戮比手划脚波路不敌裁衣日参虎草工测悟畅外宠招臭么楚冠楚雅氮循环颠风定乱附禺根孤伎薄公实狗尾草亥豕相望悍卒货挑子贱材饯席焦耳定律交辅交逐揭车畿略晋见玑璿可不道坑赵冷凄凄辽川辽东帽路程迷漾纳隍牛蹄之涔派力司偏侍清尘浊水骑战全运会生裙神色自若摄氏温标世掌丝纶投至委叶物道无职象觚香国锡贡廞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