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虏的意思、逆虏的详细解释
逆虏的解释
对叛逆者的蔑称。《后汉书·朱浮传》:“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臣诚惑之。”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 康成 之里,逆虏望拜; 林宗 之庭,莫不卑肃。” 宋 陆游 《送王景文》诗:“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赵鑑 、 邓璋 ﹞以 土鲁番 书闻,且言逆虏所求不可允。”
词语分解
- 逆的解释 逆 ì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流。逆行。逆风。逆转(僴 )(局势恶化)。莫逆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产。 迎接:逆旅(旅店)。 预先:逆料(预料)。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逆虏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逆”和“虏”构成。
- 基本释义:指叛逆的敌人或敌对势力,多用于古代文献中,特指违背正统、对抗朝廷的群体。例如《后汉书》中“逆虏未灭,将士疲困”,强调其反叛性质。
- 语素解析:
- “逆”本义为“违背、不顺”,《说文解字》释为“逆,迎也”,后引申为背叛、违抗;
- “虏”原指俘获的敌人,《玉篇》注“虏,获也”,后泛指敌人或外族侵略者。
- 历史用例:常见于史书与文学,如《资治通鉴》载“逆虏僭号,当共讨之”,体现对叛乱者的贬斥。
- 近义对比:与“叛贼”“寇仇”近义,但“逆虏”更强调对正统权威的挑战,含强烈贬义色彩。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逆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贬义语境,指背叛国家或群体的叛逆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词义:指背叛本国、投靠敌人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 构词:由“逆”(背叛、违背)和“虏”(俘虏、敌人)组成,合称“叛逆的敌人”。
2.历史用例
- 最早见于《后汉书·朱浮传》:“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指未讨伐叛军的行为。
- 宋代陆游在《送王景文》中写道:“逆虏犹遗种”,借指金国等外敌。
3.使用场景
- 古代语境:多用于文献或诗词中,谴责叛国者或敌对势力,如“逆虏望拜”(葛洪《抱朴子》)。
- 现代延伸:可比喻背叛集体利益的人,但已较少使用。
4.近义词与反义词
5.权威性补充
- 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均将其定义为“对叛逆者的蔑称”,强调其贬义属性。
总结来看,“逆虏”是古代对叛国者的典型贬称,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情感色彩。若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后汉书》《抱朴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毁骨立摆印白蝯襃善弊止仓恍常星沉湎酒色串掇大和汤诞授擣毁打甚不紧得体歌弟男子侄丢魂失魄地窰冬冬声短粗睋而法见防微杜渐废弛朏朒飞灺否戾服泽过适晦涩节衣缩食谨防局量开运黋朗劳思逸淫练形术灵异梨窝慢要髦发冒禁描眉睨诘前祝青翠卭杖任务熔渣审改升甲市垣説道四荒悚切搜索枯肠隋窳肃疎五斗禄邪音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