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
“薇垣”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演变和语境差异:
一、历史官署代称(综合)
二、天文星象指代(参考) “薇垣”与“微垣”存在混用现象,后者指“紫微垣”——中国古代星官三垣之一,象征帝王居所。《帝京篇》中“微垣妖彗消”即用此天文意象。
三、现代引申含义(据) 部分现代词典扩展解释为“围墙上的薇草”,比喻优美环境。此义项多见于文学修辞,如形容庭院雅致或心灵境界,但需注意该解释在古籍中未见明确用例。
建议辨析:
若需考据具体古籍中的用法,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指向行政机构或星象。
《薇垣》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在园林中筑起的由藤蔓或爬藤植物形成的栅栏或墙壁。这样的构造常被用来装饰园林,增添景致。
《薇垣》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薇”字的部首是艹,意为草类植物,它在薇字的左侧;而“垣”字的部首是土,意为土地,它在垣字的上方。
《薇垣》的总笔画数为19画。其中,“薇”字由15画构成,“垣”字由4画构成。
《薇垣》是汉语词汇,它起源于古代汉族文化。在繁体字中,薇字的写法为葦,垣字的写法为堧。
在古时候,薇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薇”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上面的部分是由五个点组成,中间的部分类似于“艸”,下面的部分类似于“隹”。而“垣”字在古代写法中与现代写法类似,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类似于“土”,下面的部分类似于“元”。
1. 这座园林中的薇垣由藤蔓和其他爬藤植物构成,给整个花园增添了一份野趣。
2. 他修筑了一道薇垣,用来隔开花园和其他空间。
与《薇垣》相关的组词有:
1. 薇垣园:指以薇垣为特色的园林。
2. 薇垣禅院:指以薇垣为界限的禅修场所。
3. 薇垣艺术:指以薇垣为灵感的艺术形式。
与《薇垣》的近义词为:藤墙、爬藤墙等。反义词则可视具体语境而定,比如没有藤蔓或爬藤植物构成的墙壁可以被视为薇垣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