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宁静地思虑、省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五:“ 紫阳 分戒慎、恐惧为静存;分隐微、慎独为动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三章五》:“要其学之所得,则当其静存。”
“静存”是一个源自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指通过宁静的思虑和省察来修养心性。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义
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内在的思辨与自我省察()。《明道编》将其与“动察”对应,构成动静结合的修养方法——静存强调未发时的心性涵养,动察则关注已发时的行为规范。
哲学溯源
实践意义
作为儒家工夫论的重要组成,静存要求摒除外扰,通过类似冥想的专注状态实现:
该概念至今仍被应用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尤其在心性论和道德实践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如需更完整的古典文献引证,可参考《明道编》《读四书大全说》等原著。
《静存》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产生于中国古代。它包含了“静”和“存”两个字,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和含义。
“静”字由“青”和“争”两个部首组成,共有8画。其中,“青”是草木的颜色,表示纯净;“争”是人和人之间的斗争,表示纷争。而“存”字则由“子”和“孔”两个部首组成,共有6画。其中,“子”是儿童,表示儿子;“孔”是一个有孔洞的器物,表示存放。
《静存》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它的含义是指保持安静和保存。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静存》来说,它的古代写法可能是“靜存”或“靚存”等。这些写法在形状和结构上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1. 在繁忙的城市中,我喜欢找一个静存的地方,沉静下来思考。
2. 这本书是我从祖父那里继承得来的,我将它珍藏起来,希望能长久地静存下去。
静止、安静、保持、保存等。
安宁、宁静、寂静、幽静等。
喧闹、嘈杂、不安、繁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