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伤辞的意思、伤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伤辞的解释

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礼记·曲礼上》“知生者弔,知死者伤” 唐 孔颖达 疏:“若存之与亡并识,则遣设弔辞、伤辞兼行。若但识生而不识亡,则唯遣设弔辞,而无伤辞。若但识亡,唯施伤辞,而无弔辞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赍送》:“古者弔有伤辞,謚有誄,祭有颂,其餘皆祷祝之辞,非箸竹帛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伤辞"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伤辞"(shāng cí)指古代丧葬仪式中表达哀悼的言辞或文辞,特指吊唁死者、记述其生平德行的哀悼性文字。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1. 哀悼情感:表达对逝者的悲痛、怀念之情;
  2. 德行记述:追述逝者的生平事迹与品德,常见于诔文、祭文等文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二、语源与历史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伤辞也。" 郑玄注:"伤辞,谓吊辞。" 此处指吊丧时表达的哀伤言辞。汉代以后,"伤辞"逐渐演变为一种文体,与"诔文"功能相近,如《后汉书》载:"大臣既没,追加伤辞。"

(来源:《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整理本)

三、现代延伸释义

现代汉语中,"伤辞"可泛指:

  1. 悼念性文字:如挽联、悼词、追思文章;
  2. 感伤之语:引申为表达悲伤情绪的话语,但此用法较少见。

    (来源:《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权威用例佐证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诔与伤辞皆述哀之文,然诔主述德,伤辞兼表哀恸。" 说明其与"诔"的细微区别在于更强调情感抒发。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中华书局)

五、相关文化背景

古代"伤辞"需遵循礼制规范:《仪礼·士丧礼》规定"吊者入,升自西阶,致命曰‘某闻某之丧,敢致伤辞’",可见其仪式性功能。

(来源:《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伤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主要与哀悼相关:

  1. 核心含义
    指古代为相识者去世所作的哀悼文辞。根据《礼记》记载,古人会根据与逝者的关系选择使用吊辞(对生者的慰问)或伤辞(对逝者的哀悼),若双方生前都认识则两者并用。

  2. 文献依据

    • 《礼记·曲礼上》提到“知生者弔,知死者伤”,唐代孔颖达进一步注释说明:若与生者、逝者均相识,需同时准备吊辞和伤辞;若仅认识生者或逝者,则只用其一。
    • 清代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也提到“古者弔有伤辞”,印证其作为哀悼文体的存在。
  3. 其他可能的误释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理解为“用言辞伤害他人”,这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解。古代文献中未发现此类用法,权威典籍均指向哀悼含义。

在传统语境中,“伤辞”特指向逝者致哀的文辞,而非现代口语中的“伤人言辞”。若需表达言语伤害之意,更贴切的成语应为“恶语伤人”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白澄浆班头秕子采气谄语乘龙佳壻饬修褚小杯大电磁泵妒花女对称性讹报甘心瞑目郭秃亥有二首六身寒橐滑脚花露加护校勘学家徒结晶捷足先登今草饥瘦纪晓岚军令重如山克勉老大帝国灵廛卵弹琴路资马捶楣机尨民免俗鸣橹弄水女兄前册蹊壑气满志骄劬古曲头曲详溶洽软心肠桑屐丧葬烧鸭蛇委实官水软山温肃遏趟地剃面偷天换日玩弛蚊蟆像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