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脱,缺失。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补五常之漏闕,缀三代以维纲。”
"漏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lòu quē(部分网页标注为què,需结合语境),指事物存在漏脱、缺失的现象,多用于描述文字内容或制度规范的不完整性。
二、词源与经典用例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玄畅赋》:"补五常之漏闕,缀三代以维纲",意为修补传统伦理制度中的疏漏,维系社会纲常。
三、语义构成解析 • "漏"指漏洞或缺点(如水从容器渗出) • "阙"通"缺",表示不完整或空缺(如提到"阙"的"缺"字用法) 二字组合强化了"不完善且有遗漏"的语境。
四、应用场景 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如文章缺漏),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制度缺陷)。现代多作为书面语使用,日常口语中更常用"漏洞""疏漏"等替代词。
注:部分网页(如)将其归为成语,但权威辞书未标注成语属性,建议在正式写作时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漏阙是一个汉字词汇,代表着遗漏或者缺少的意思。这个词可以分解为两个部首,分别是“氵”和“阝”,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阝”是阜的偏旁部首。根据笔画数来看,漏阙一共有11笔。
漏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左传》中,漏阙一词在字义上本指漏掉的阙邑(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域单位),后来引申为指遗漏或缺少的事物。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漏阙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有些细微的差异。
在繁体字中,漏阙被写作漏闕,其中“闕”是一个与漏阙相同意义的字,也是指遗漏或缺少的意思。在繁体字中,漏闕的字形稍有变化,但意思和用法都是相同的。
以下是漏阙在句子中的例句:
1. 老师发下来的试卷有一个问题漏阙了。
2. 他的报告中有很多漏阙,需要进行修改。
与漏阙相关的组词包括:漏洞、阙失、缺漏、疏漏。
与漏阙近义词包括:缺陷、遗漏、失误、疏忽。
与漏阙反义词包括:完整、齐全、无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