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表门闾。旧时朝廷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赐给匾额,挂于门廷之上,或树立牌坊,以示表彰。《宋书·孝义传·余齐民》:“ 齐民 越自氓隶,行贯生品,旌閭表墓,允出在兹。” 唐 元稹 《献事表》:“其餘涤瑕缓死,薄赋恤人,赐帛耆年,旌閭孝悌,修废学,建义仓,莫不曲被殊私,覃于有截。”
“旌闾”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综合解析:
表彰行为(动词性用法)
指古代朝廷对忠孝节义之人赐匾额、立牌坊的表彰仪式。例如:
代指显赫地位(名词性引申)
因受表彰者多为德高望重之人,后衍生为形容官职显赫、声望卓著的人物或家族。
注:不同文献对“旌闾”的侧重略有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4中的古籍引文。
《旌闾》(jīng lú)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来分别介绍这两个字。
「旌」的部首是「方」,拼音是「jīng」。它的总笔画数为10。 「闾」的部首是「门」,拼音是「lú」。它的总笔画数为8。
「旌闾」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诗经·小雅·旌旗》中写道:“旌旗央央,古希亚之;赫赫宵征,中旅多忧。”这里的「旌旗」指的是旌闾,它原指古代行军时用于标志方向的旗帜,后来引申为指示方向的标志物。
「旌闾」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旌闾」。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是有一定差异的。在古时候,「旌闾」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但基本上,字形和含义是一致的。
1. 他手持旌闾,引领队伍向前冲刺。 2. 城楼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旌闾。
组词中的「旌闾」作为一个词语,一般不会再与其他字组合成新词或成语。
与「旌闾」近义的词语有:旗帜、旌旗、标志等。
与「旌闾」反义的词语有:迷失、无标等。
蚌子奔走之友贬累拨草寻蛇鉢略部试草率捶打出离春诵夏絃词闱典护貂蝉订恨丢人现眼废顿飞蝇垂珠凤眸棼橑符实釜鱼割损觚陛骨碌火饭呼扬剪夺讲定郊虞精米敬佩积钱霁日絶伦逸群闿张廓达隆德猫步昧没鸣和末尼萍梗披云雾批转牵联钱筩七行俱下耆年硕德湫陋确实趋事神閟生疼慑怯时义水上松风水月瞳人效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