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荩草编织的箱子。 唐 元稹 《三遣悲怀》诗之一:“顾我无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荩箧”是一个由“荩”和“箧”组合而成的古汉语词汇,需拆解分析:
荩
本义指荩草(一种草本植物),在古代常用于编织或作染料。引申为“忠诚”之意,如《诗经》中“王之荩臣”即指忠臣。
箧
指小型箱盒,如“书箧”(书箱)、“行箧”(行李箱)。《庄子》中“负箧曳屣”即指背着箱子行走。
组合义
字面可理解为“荩草编织的箱子”,但因“荩”含忠诚意象,也可能隐喻“珍藏忠贞之物的容器”。不过该词未见典籍直接用例,可能为冷僻词汇或特定语境造词。
建议:若为古文阅读中遇到的词汇,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若为现代自创词,需作者明确释义。
《荩箧》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藏书箱”。荩指稻草,箧指箱子,荩箧即指用稻草做成的收藏书籍的箱子。
《荩箧》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艹和⺮,其中艹为草字头部首,⺮为竹字旁部首。整个词语共计13个笔画。
《荩箧》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词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和《世说新语·学识》等文献中。
在繁体字中,《荩箧》的写法为《荊箧》。
在古代,有关《荩箧》的书写并没有统一规定,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写法。除了《荩箧》和《荊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写法如《藎篋》、《荩篋》等。
1. 他打开荩箧,翻阅着这些珍贵的古籍。
2. 这个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文史典籍,都放在荩箧里保存。
组词:藏书、笔记、书箱、文库。
书箱、书匣、书匣子。
敞箱、开放式书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