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d-neighborliness] 与邻国或邻家和睦相处
睦邻政策
亦作“ 睦隣 ”。与邻国或邻家等和睦相处。语出《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但 大齐 仁信之道,关于至诚睦邻之怀,由于孝德。” 宋 曾几 《立春诗》:“睦隣如有使,传语 大梁 人。”《明史·张士诚传》:“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四章:“‘一句也问不响嘛!’睦邻政策的老婆婆撒谎。”
睦邻(mù lín)指与邻居或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强调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来维护和谐稳定的交往状态。该词由“睦”(和睦、亲近)和“邻”(邻居、邻邦)构成,核心内涵是促进友好合作,避免冲突。
基本含义
指与邻里或邻国友好相处。例如:“坚持睦邻友好政策,深化区域合作。”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ISBN 978-7-100-12450-8。*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睦邻”与“亲仁善邻”思想一脉相承,如《左传·隐公六年》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强调友好邻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语境中,“睦邻”常用于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中国政府倡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体现了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推动共同发展的理念。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框架,即是对睦邻精神的实践。
案例参考:外交部官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15年)强调“践行睦邻友好,扩大区域合作”。
“睦邻”亦可延伸至社区关系层面,如社区公约提倡“邻里互助,和睦相处”,体现社会基层治理中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
政策依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19年)提出“推动形成邻里互助、社区和谐的氛围”。
权威文献链接参考(需替换为实际有效链接,此处仅标注来源):
(注:实际发布时需验证链接有效性,若无法获取可仅保留文献名称及出处。)
“睦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ù lín,主要指与邻居或相邻国家保持和睦关系。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政策案例,可参考《尚书》及现代国际关系文献。
搏手倡子叱呵创荡导衍打抢打勤登东抵借陡直断块山惇谨烦冤峯回路转冈脊寡力官臣咳笑合儿鹘响鉴澈矫奸家中宝鸡缸矜谑孔爵跨跞酷杀类求离纷零露丽什流民图冒绷孽冤浅才旗纛青飇倾踣倾殒沁人心肺群策群力羣翔三天山东琴书市舶肆赦松台缩颈鳊偷苟土腥气无凭相校相偕鲜灵先意承指小聘协查希里打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