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募役的意思、募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募役的解释

谓募人充任官役。 宋 王安石 《上五事书》:“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参见“ 免役法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募役(mù yì)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重要术语,指官府通过征募方式获取劳役服务的制度。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方面:


一、字义解析

  1. 意为“广泛征集”“招募”,强调以非强制手段(如钱粮补偿)吸引民众参与。

  2. 指“劳役”或“差役”,即百姓需为官府提供的无偿劳动力服务(如修路、运粮、治安等)。

    合称“募役”即“以招募形式征发劳役”,区别于强制征调的“差役”。


二、历史制度演变(以宋代为例)

  1. 唐代“纳资代役”雏形

    允许部分民众缴纳绢帛代替亲身服役,为募役制奠定基础 。

  2. 王安石变法核心:免役法(募役法)
    • 运作机制:民众按户等缴纳“免役钱”,官府以此资金雇佣自愿服役者。
    • 创新意义:变强制劳役为货币化雇佣,减轻农民负担 。
    • 争议焦点:富户需额外缴纳“助役钱”,引发官僚地主阶层反对 。
  3. 后世影响

    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均延续了货币化替代劳役的思路。


三、社会意义与局限


权威典籍原文佐证

《宋史·王安石传》:

“募役法者,民得输钱免役,官以钱募人充役。”

《文献通考·职役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官以其钱募人充役。”


结语

募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从“力役”向“货币税”转型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劳动力分配,反映了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渐进变革。研究可进一步参考当代学者漆侠《宋代经济史》(中华书局,2009)中关于免役法的量化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募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徭役制度,指官府通过招募方式征调民众承担劳役,替代传统的强制征派。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募役的核心是“募人充任官役”,即官府以雇佣形式招募人员完成公共事务(如修路、治水等),而非按户籍强制摊派。这一制度与“差役法”形成对比,旨在减少民众的强制性负担。

二、历史背景与实施

  1.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免役法”(即募役法),将原本按户等轮流服役改为征收“免役钱”,再用这笔钱雇佣自愿者承担劳役。此举意图实现赋役均平,缓解农民因服役导致的破产问题。

  2. 实施中的争议
    王安石在《上五事书》中提到,若执行不当可能导致“五等(户等)不平,募役不均”,反映出政策对基层管理能力的依赖。

三、制度特点

四、相关概念

五、现代意义

募役制度体现了古代赋役制度从强制到市场化的过渡尝试,是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改革的重要案例。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宋史·食货志》及王安石变法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驳榜谗言佞语澄意车旆怵怛赐贡档案道神大言不慙法外施仁孚命櫜弓卧鼓钩剺古怪鬼点子黄犊欢庆降眷降挹笺麻诫励静钟纠劾絶尘绝缘军国民主义卡房姱丽恇扰莱彩劳动生产率糲粱厘品流气氋氃眠芊靡服烹犬藏弓蹁跹抢捍钱迷心窍青玉竿铨次沙刼扇扉上方宝剑慎脩食筯衰末黍糕疏俗嗣息送达叹绝恬漠同日语雺雺遐敞缃緑销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