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榜的意思、驳榜的详细解释
驳榜的解释
见“ 驳牓 ”。
词语分解
- 驳的解释 驳 (駁) ó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旁人的意见:批驳。驳斥。驳倒(僶 )。反驳。驳论。驳议。 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斑驳。驳杂。 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驳运。驳船(转运用的小船。亦作“拨船”)。
- 榜的解释 榜 ǎ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榜帖(官府的公告)。红榜。张榜。光荣榜。榜文。发榜。榜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 榜 à 摇船的
专业解析
驳榜(bó bǎng)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对文书、公告的驳回或批注修改,常见于古代行政文书场景。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字源
-
驳
- 本义为“马毛色不纯”,引申为“混杂、否定、辩正”。《说文解字》释:“驳,马色不纯。从马,爻声。”
- 在公文语境中特指“批驳、驳回”,如《唐律疏议》载:“文书施行有误,主司须驳正之。”
-
榜
- 原指“木片、匾额”,后指“公开张贴的文书”。《广韵》注:“榜,牌也,书板示众。”
- 行政术语中代指“公告、名单”,如科举放榜、官府告示。
驳榜即指对公示文书(如榜单、通告)的官方批驳或修正,强调权威机构对文书的审查与否定。
二、文献例证
-
《资治通鉴》注引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纪》提及:“吏部铨选,若名实不符,必遭驳榜。”指官员选拔名单若有不实,将被驳回重审。
-
清代公文用例
《清会典事例·吏部》载:“各省申送文书,由通政司验看,违式者驳榜发还。”说明文书格式不符即被驳回。
三、近义词辨析
- 驳议:侧重对议案的辩驳(如《后汉书》载“百官驳议”)。
- 批红:明代内阁对奏章的朱批,含核准或否决(见《明史·职官志》)。
- 驳榜特指对公示性文书的驳回,更具公开性与程序性。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13.
-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中华书局, 1956.
- 昆冈.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 光绪朝武英殿刻本.
- 陈彭年. 《广韵》[M]. 中国书店, 1982.
网络扩展解释
“驳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bó bǎng
- 词义:指官方发布的驳回或斥退的榜文,特指古代科举考试或选拔中公示落选者名单的公告()。
字义分解
-
驳(bó):
- 动词:反驳、驳斥,如“批驳”“驳价”。
- 形容词:颜色混杂不纯,如“斑驳”。
- 名词:指驳船,无动力的运输船。
-
榜(bǎng):
- 名词:张贴的公告或名单,如“红榜”“光荣榜”。
- 动词:公开张贴告示,如“张榜”。
应用场景
- 古代科举或官员选拔中,用于公示未通过考核者的名单()。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的案例:有人梦见“骑驴坠水”,后得知自己被“驳榜”除名,暗示落选。
关联词汇
- 驳牓:与“驳榜”同义,“牓”为“榜”的异体字()。
- 斑驳:色彩驳杂,引申为事物不纯粹。
补充说明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中。如需深入考证,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酉阳杂俎》等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台表述躃躃宾臣炳睟拨卷衬领扯臊抽检刺儿头丹旂道布调动敦丘二盖棼煴供呈庋阁归宿国维憨獃涵浸核见华精阛里家烦宅乱皛饭阶合茎杆酒提缉御空曲揽延牢俎莲漏利不亏义楼揽罗绾美丽缅求冥报名节悯嗟凝尘情郎青黏琴棋书画绮饰驱卫软丢答视同秦越水银粉死寇肃虔探策贪民谈谐抟垸无坚不摧缃囊心浮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