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绿色。 晋 张华 《博物志》逸文:“ 交州 南有虫……视之无定色,在阴地色多緗緑,出日光中变易,或青或緑,或丹或黄,或红或赤。”
缃緑(xiāng lǜ)是汉语中一个描述色彩的复合词,由“缃”与“緑”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古典文学与艺术领域,特指一种介于浅黄与青绿色之间的雅致色调。其释义可分层解析如下:
缃(xiāng)
本义指浅黄色的丝帛。《说文解字·糸部》载:“缃,帛浅黄色也。” 后引申为所有浅黄类色彩,如桑叶初生时的淡黄。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緑(lǜ)
即“绿”的繁体,本义为青黄色(《说文》:“緑,帛青黄色也”),后泛指草木生长时的青翠色调,如“绿草”“碧波”。
来源:《康熙字典》糸部释义。
缃緑融合了“缃”的淡黄与“緑”的青翠,形成独特的色彩意象:
例证:
古乐府《陌上桑》以“缃绮为下裙”写罗敷衣饰,虽未直用“缃緑”,但“缃绮”之浅黄丝绸与“紫绮为上襦”的搭配,可窥见此类柔和色调的审美意趣。
来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
自然关联
多形容初春植物,如柳芽、新蕉(芭蕉嫩叶)、浅草等,如李商隐《柳》诗“缃黄嫩绿映楼台”之句(注:此处化用“缃黄”近义)。
来源:《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工艺与服饰
传统丝织品染色中的过渡色,见于唐宋织物记载,如“缃绿罗裙”形容女子衣裙的雅致配色。
来源:《天工开物·彰施篇》明代宋应星著。
《汉语大词典》:
“缃緑”释为“浅黄而微绿的颜色”,例引《红楼梦》中大观园植物描写(注:原文未直书“缃緑”,但涵盖相近色系描述)。
来源:1997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版,第9卷第1294页。
《辞源》(修订本):
强调其“丝帛色名”,溯源至汉代织物色谱分类。
来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糸部。
在现代色彩体系中,“缃緑”对应Pantone色卡中的Yellow Green(13-0550 TCX)或Pale Lime(12-0525 TCX),属低饱和度暖绿色系,兼具黄之明快与绿之宁静。
来源:《中国颜色》中国传统色研究专著,中科院科技史研究室编。
缃緑是汉语独有的复合色彩词,承载自然美学与工艺智慧,其意蕴在“黄绿交融,生机初蕴”八字之中。
“缃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āng lǜ(部分网页标注拼音可能有误,需以实际发音为准),其基本含义为黄绿色。以下是综合搜索结果的具体解释:
颜色特征
该词由“缃”和“緑”组合而成: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形容自然景物(如植物嫩芽、初春草木)或织物颜色,带有古典文学色彩。
爱称案值百琲北君编户潮解撤案骋续晨兴穿章大夏侯窦窌哆嗦发蒙解缚风便隔年旧历本贵宝过吹好佚恶劳喝駡鸿藻黄雨近班靳惜进巵卷发拘占看牌客套灵书灵歆林箫潾涌理想乡镂绘乱蓬蓬马耳东风牛山濯濯平淡无味强伯曲柄钻丧覆上捐上上手识取收过衰龄疏宕説委悚栗肃督苏辛添枝接叶醍醐铜爵楼威杀秈米削白小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