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诲的意思、纳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诲的解释

进献善言。《书·说命上》:“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孔 传:“言当纳諫诲直辞,以辅我德。” 蔡沉 集传:“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 唐 元稹 《萧俛等加勋制》:“王功曰勋,兹用报汝,尚克纳诲,毋忘协心。”《明史·张居正传》:“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诲"是由"纳"与"诲"组成的文言词组,其核心含义包含双向互动关系。《汉语大词典》将其训释为"进献教诲",这一释义源自《尚书·说命》"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的经典用例。从构词法分析,"纳"本义为丝织品浸水后紧密收纳的状态,引申出接受、采纳之义;"诲"从言从每,本指持续性言语教导,《说文解字》释为"晓教"。

在具体语用中,"纳诲"存在双重语义指向:其一指臣属向君主进谏,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大臣纳诲,君子攸司";其二指尊者接受教诲,如明代吕柟《泾野子内篇》"圣王纳诲于刍荛"。这种语义的双向性体现了古代礼制中"教学相长"的伦理关系,符合《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辩证思维。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常用,但其精神内核仍具现实意义。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统计,该词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现37次,多用于奏章文书。在《四库全书》电子版中,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纬书《尚书中候》,最晚见于清代《御制乐善堂全集》。

网络扩展解释

“纳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拼音:nà huì
核心含义:指“进献善言”,即主动向他人(通常指上级或尊者)提出有益的建议或劝告。该词源自《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强调通过谏言辅助德行提升。

二、词源与结构

  1. 字义拆分:
    • 纳:本义为“接受、采纳”,但在“纳诲”中引申为“进献”。
    • 诲:意为“教导、教诲”,此处指有益的言论。
  2. 语境延伸:部分资料(如、4)将“纳诲”解释为“接受教诲并吸收”,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

三、用法与例句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释义的语境,可参考《尚书》《三国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冰胶逼责陈酒筹局垂危除脱初昔词族翠甒村墟大洪山打泡冬夫高圆孤帏鸿门亭花街柳市狐裘羔袖结诰经天纬地蜡蒂羸老棱棱栗栗捩眦厉禁冒尖户迷乐洞明眸皓齿鸟夷钮孔泮水品令泼野麡狼黥夫清滑情人清优蛩声人类渣滓三白脆僧供绍兴生活资料水淋淋说头儿贪惼天底下图版腯肥瓦屋子猥懦委质伍部恶不去善乌兔呜呜罅漏乡音小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