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獻善言。《書·說命上》:“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孔 傳:“言當納諫誨直辭,以輔我德。” 蔡沉 集傳:“朝夕納誨者,無時不進善言也。”《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納誨,著在惇史。” 唐 元稹 《蕭俛等加勳制》:“王功曰勳,茲用報汝,尚克納誨,毋忘協心。”《明史·張居正傳》:“先生有師保之責,與諸臣異。其為我朝夕納誨,以輔台德,用終先帝憑幾之誼。”
"納誨"是由"納"與"誨"組成的文言詞組,其核心含義包含雙向互動關系。《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進獻教誨",這一釋義源自《尚書·說命》"朝夕納誨,以輔台德"的經典用例。從構詞法分析,"納"本義為絲織品浸水後緊密收納的狀态,引申出接受、采納之義;"誨"從言從每,本指持續性言語教導,《說文解字》釋為"曉教"。
在具體語用中,"納誨"存在雙重語義指向:其一指臣屬向君主進谏,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大臣納誨,君子攸司";其二指尊者接受教誨,如明代呂柟《泾野子内篇》"聖王納誨于刍荛"。這種語義的雙向性體現了古代禮制中"教學相長"的倫理關系,符合《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的辯證思維。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雖已不常用,但其精神内核仍具現實意義。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統計,該詞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現37次,多用于奏章文書。在《四庫全書》電子版中,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緯書《尚書中候》,最晚見于清代《禦制樂善堂全集》。
“納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nà huì
核心含義:指“進獻善言”,即主動向他人(通常指上級或尊者)提出有益的建議或勸告。該詞源自《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台德”,強調通過谏言輔助德行提升。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釋義的語境,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文獻。
愛莫能助暗藹百年大計百萬雄師,百萬雄兵白炜半路出家兵火伯利茲愁煞傳授蹙踏簇羽大旱望雲大鈞當口兒低聲細語梵法高德高寄告慰高曉聲躬身行禮固定資産珪珇過奬鼓築花頭華整回溪阪戒饬警妙鬎鬁轠轳利唇吻羅曼蒂克賣力慢說夢餘明目張膽鋪地錢千佛名經潛退窮韻丘乘期勖容耐镕铄失衷素仇訴訟恬言柔舌銅鼓菵露違暴五城十二樓遐策相鼠小相笑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