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mission;deficiency;shortcoming]∶裂缝和漏穴,比喻事物的漏洞
补苴罅漏。——唐· 韩愈《进学解》
(2) [neglect]∶疏漏;遗漏
(1).裂缝和漏穴。 宋 苏轼 《飓风赋》:“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
(2).疏漏;遗漏;漏洞。 唐 韩愈 《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宋史·杜范传》:“考封桩国用出入之数,而补窒其罅漏;求盐筴楮币变更之目,而斟酌其利害。”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十六国春秋》:“今本有叙事而无赞论,此其罅漏之显然者。”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他们宁愿以偏胜之故,而罅漏百出,受人指谪,然而一段精光,不可偏废者也在此。”
(3).缺失。 明 刘基 《郁离子·荀卿论三祥》:“水旱相仍,饥饉无蓄,虽有凤凰麒麟日集于郊,无补 楚国 之罅漏。”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铭》:“吾家素贫,而族大婣众,宾客酒浆束脩之供馈,能内外支拄,不见罅漏,使吾无自失于人者。”
以下是关于“罅漏”的详细解释,综合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该词多用于正式或学术场景,口语中较少出现。需注意其比喻义常隐含“需修正的不完美状态”,与中性词“漏洞”相比,更偏向书面化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典、古籍原文等来源。
罅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裂缝、漏洞或泄漏。形容事物有缺陷或不完整,或者表示信息、秘密等的泄露。
罅漏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罒”和“氵、氵”两个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罅漏的发源地在中国。在繁体中,罅漏的写法是「縫隙」。
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罅漏仍然是以「罒」和「水、水」的部首构成。古代的字体形状可能与现代略有差异,但是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相同。
1. 这个杯子底部有个罅漏,里面的水会漏出来。
2. 这个公司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差,信息常常会罅漏出去。
罅漏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许多新词,例如:
罅隙、洞罅、漏洞、信息罅隙等。
近义词:漏洞、缝隙、裂缝
反义词:完整、封闭、密封
白鹊拜帅败俗版檄暴风雪抱卵抱悫偪勒冰浄不挠程序计数器耻笑吃斋磢错川涂春陔鹑首登虚电子显微镜尔耳方廉富绅俯瞩干杯乖序姑恶汩淴獾儿荒唐无稽忽隆剪灭节限莱芜甑略有陵火淩节邻亚旅食马圉氓伯眠霜卧雪迷涂牛皮纸牛彘胞驽乘槃回穷闬敧斜如堕五里雾中入手上下同欲牲盟衰瘵弹词膛音桃源客途穷日暮圬墁无忝和五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