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蜡色的花蒂。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日射敧红蜡蒂香,风乾微汗粉襟凉。”
“蜡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蜡(là):
指蜂蜡、石蜡等物质,常温下呈固态,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的特性。在词语中形容颜色或质感类似蜡的黄色。
蒂(dì):
指花朵、果实与茎枝连接的部分,如“瓜熟蒂落”“根深蒂固”中的用法。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浣溪沙》中曾写道:“日射敧红蜡蒂香,风乾微汗粉襟凉”,通过“蜡蒂”描绘阳光下花蒂的色泽与香气。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文学背景或例句,可参考古籍或诗词解析资料。
蜡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花朵或果实中的花萼部分。在植物学中,蜡蒂是指包裹在花蕾和花瓣基部的一层保护性外膜。蜡蒂可以保护花蕾和花朵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以及干燥。
蜡(là)的拆分部首是虫字旁,总共有11个笔画。
蒂(dì)的拆分部首是艸字底,总共有12个笔画。
蜡蒂这个词来源于古汉语,最早是用于描述描绘植物的花部。
在繁体汉字中,蜡蒂的写法是「蠟蒂」。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在古代字典《说文解字》中,蜡字的写法是「翣」,蒂字的写法是「蔕」。
1. 这朵花的蜡蒂保护了它免受寒冷天气的侵害。
2. 花朵的蜡蒂上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蜡质。
除了独立使用之外,蜡蒂还可以作为其他词语的组成部分,例如:蜡蒂瓣、蜡蒂花、蜡蒂状等。
蜡蒂的近义词包括:花萼、苞片。
蜡蒂的反义词是:花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