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作用的人质。《战国策·齐策三》:“我留太子, 郢 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於天下也。”
“空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空质”指没有实际作用或价值的人质。这里的“空”表示“无实际内容”,“质”指被扣押作为担保的人(即人质)。当人质失去原有政治或战略意义时,即被称为“空质”。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三》:“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此句意为:若齐国扣留楚国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太子便失去人质作用,齐国反而会因扣留无用人质而背负不义之名。
多用于描述政治博弈中失效的人质。例如: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引申为失去原有价值的抵押品或象征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相关词语演变,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空质(kōng zh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将对其进行拆分、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进行介绍。
空质由“空”和“质”两个字组成。其中,“空”字的部首是“穴”,表示洞穴或空间;“质”字的部首是“贝”,表示宝贵的东西。笔画上,“空”字有八画,而“质”字有十五画。
“空质”一词是根据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构成的。其中,“空”表示无物或无所包含,而“质”表示物体的本质或质量。因此,“空质”可以理解为某一事物本质空无或无物可寻。
在繁体汉字中,“空质”还是保持原样写作“空質”。
古时候,“空质”可以以不同的写法表示。例如,有些文献中将“空质”写成“空質”,强调其中的本质性质。
1. 他的理论是无中生有,完全是空质的虚构。
2. 这篇文章仅仅是空质的揣测,缺乏实际依据。
与“空质”有关的其他词汇有:“空旷”(kōng kuàng,指广阔而空无一物的状态)、“空洞”(kōng dòng,指毫无内容或表面空虚的状态)。
与“空质”意义相近的词汇有:“虚无”、“无物可寻”。
与“空质”意义相反的词汇有:“实质”(shí zhì,指具体存在或真实的本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