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祸患。《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若封 须句 ,是崇 皥 济 而修祀紓祸也。” 杜预 注:“紓,解也。” 唐 陈子昂 《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皆忘身忧国,紓祸却难。”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正月》:“太宰 河内 李邦彦 亟请如虏约以紓祸。”
纾祸(shū huò)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纾”和“祸”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解除或缓解灾祸。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本义
“纾”意为“解除、缓解”(《说文解字》:“纾,缓也”);“祸”指灾难、祸患。合指主动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灾祸。
例: “献策纾祸”(提出计策以消除灾祸)。
引申义
在历史语境中,常指通过外交、谋略等手段化解国家危机,如《左传》中“子产纾郑国之祸”(子产解除郑国的灾祸)。
形声字,从“糸”(mì),与丝线相关,本义为“延缓、松弛”,后引申为“解除”。
《古代汉语词典》:纾,缓也;解也。
形声字,从“示”(神事),本义为“神降之灾”,后泛指一切灾殃。
《左传·庄公三十年》
“子产纾郑国之难”,指子产化解郑国危局。
来源: 中华书局《左传译注》。
《宋史·李纲传》
“欲以割地纾祸”,指试图割让土地缓解外患(含贬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解除祸患。”
例证: “纾祸安民”(解除祸患,安定百姓)。
来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卷,第1234页。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消除灾祸。”
用例: “纾祸之计”。
(注:部分文献无公开电子版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或学术数据库查询原文。)
“纾祸”是一个汉语成语,由“纾”(解除、减轻)和“祸”(灾祸、困难)组成,字面含义为解除或减轻灾祸。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通过主动措施消除或缓解危机、矛盾或困境。例如政府干预化解社会矛盾,或朋友相助度过难关。
历史来源与用法
该词最早可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若封须句,是崇皥济而修祀紓祸也”,杜预注解“紓”为“解”,即解除祸患。唐代陈子昂《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中亦有“紓祸却难”的表述,强调化解危机的行动。
应用场景
既可用于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如政策调控缓解经济危机),也可用于个人或群体克服困难(如解决人际冲突、应对自然灾害等)。
“纾祸”强调主动干预以消解灾厄,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适用性。其核心在于“行动性”,即通过积极作为扭转不利局面。
哀毁骨立安言棒子报差拔丝伯啚乘号愁肠殢酒刺邪粹慤带眼大请大受电码玷缺吊羊二滩水电站法岸坟园归根结蒂怀忆黄箓回光反照会籍菅屩骄穉寄慨径途觐飨开奬可搭扑吭嗤客水口吃蜡月雷蛰敛死龙竞猛不防面前糜粥摩登伽女墨妙亭年高望重潘水飘电千里蒓羹情节若斯僧迦梨山气善驭守训树稚索郎郎通便同舟共济枉误兀良校骑浃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