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ily magnolia]∶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里面白色,果实是弯曲的长圆形。花蕾供药用
(2) [lilymagnolia flower]∶这种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笔”
(1).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晋 潘岳 《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
(2).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无确证。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兰 。” 清 松琴 《女学生入学歌》:“ 緹縈 木兰 真可儿, 班昭 我所师。”
(4).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 。 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 蒙古 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木兰”一词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植物学与文学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基本特征
木兰是一种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度可达2-5米。其叶片互生,呈倒卵形或卵形,花大且外层紫色、内层白色,果实为弯曲的长圆形。花蕾可入药,别名“辛夷”或“木笔”。
植物学别称与分布
古称“杜兰”“林兰”,现代植物分类中与玉兰、紫玉兰等存在关联。原产于中国中部,现广泛栽培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常见于海拔700-1800米的山地混交林。
历史传说人物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传说中的巾帼英雄,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余年未被识破,凯旋后拒绝封赏,回归故里。这一形象体现了孝道、勇气与智慧。
文化意义
木兰成为女性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象征,明代徐渭杂剧《雌木兰》等作品进一步深化其形象。现代语境中,“木兰”常被用于赞美女性的坚韧与担当,如“木兰精神”。
若需进一步了解《木兰诗》的文本解析或植物栽培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或专业资料。
《木兰》一词的意思是指一种常见的树木,属于杜鹃科植物,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女将军木兰的名字。
《木兰》这个词的部首是木字旁,共有4个笔画。
《木兰》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木兰诗》中的主人公木兰,一个女子化身为男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在繁体中,木兰的写法同样为「木」和「兰」,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木兰》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1. 木兰从小就喜欢爬树看鸟。
2. 他的名字叫做木兰,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木兰花、木兰船、木兰剑、木兰汤。
木兰的近义词可以是:木兰香、木兰川。
木兰的反义词可以是:无。
騃竪百废待兴摆印半月谈抱嫁背反不二色谗谄痴腹齿马之嫌楚壼辍职当鑪澹如大少爷放灯缝刺风裘刚条国功寒芒昏懦奸説简重脚孤拐疾雷不及掩耳矜哀金石交情开爽客身滥吹兰交老祖宗良夫流景扬辉龙纶漫延门板抹颩难苦盘水铺说墝瘠权戚曲江会驱令輮轹森伯捎话誓同生死霜骨水备说调説来话长坦坦痛恻稳情取握符响震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