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兰的意思、木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兰的解释

(1) [lily magnolia]∶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里面白色,果实是弯曲的长圆形。花蕾供药用

(2) [lilymagnolia flower]∶这种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笔”

详细解释

(1).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晋 潘岳 《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

(2).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无确证。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兰 。” 清 松琴 《女学生入学歌》:“ 緹縈 木兰 真可儿, 班昭 我所师。”

(4).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 。 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 蒙古 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兰”汉语词典释义

“木兰”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释义,分别指向植物属性和文学形象,其释义依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记载如下:

一、植物属性

  1. 科属特征

    木兰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落叶乔木或灌木,花型大而芳香,多呈白色或紫色,叶片宽大革质。

  2. 历史记载

    唐代《新修本草》称其“树高大,皮似桂而香”,明代《本草纲目》载:“木兰枝叶俱疏,花内白外紫,四月开”。

二、文学形象

  1. 人物溯源

    代指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诗》中女英雄“花木兰”,其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2. 文化象征

    现代汉语中,“木兰”引申为忠孝、勇毅的女性形象。《辞海》释义:“文学典型人物,后世以‘木兰’喻巾帼英杰”。

词源考据

“木兰”原为植物名,汉代《西京杂记》已载“衡山南有木兰树”,南北朝后因诗歌传播衍生人物含义,形成植物与人物并行的双义结构。

网络扩展解释

“木兰”一词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植物学与文学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一、植物学含义()

  1. 基本特征
    木兰是一种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度可达2-5米。其叶片互生,呈倒卵形或卵形,花大且外层紫色、内层白色,果实为弯曲的长圆形。花蕾可入药,别名“辛夷”或“木笔”。

  2. 植物学别称与分布
    古称“杜兰”“林兰”,现代植物分类中与玉兰、紫玉兰等存在关联。原产于中国中部,现广泛栽培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常见于海拔700-1800米的山地混交林。


二、文学与文化象征( )

  1. 历史传说人物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传说中的巾帼英雄,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余年未被识破,凯旋后拒绝封赏,回归故里。这一形象体现了孝道、勇气与智慧。

  2. 文化意义
    木兰成为女性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象征,明代徐渭杂剧《雌木兰》等作品进一步深化其形象。现代语境中,“木兰”常被用于赞美女性的坚韧与担当,如“木兰精神”。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木兰诗》的文本解析或植物栽培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或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昂然直入薄怯怯悲悔蹦蹦跳跳播宪唱理産植陈伏疵垢辞微旨远倒跌大泉雕栊妨蔽方笔放诞風灣粪箕伏首贴耳旰宵挂锄槐铉换巢鸾凤萑蒲活火讲钱搅害角糉架陷节略击棹飓潮可好棱锥厘金局霖霖流域露章妙略敏明朴强劈丢扑鼕千里蛩蛩駏驉戎歌膻裼狮带十字岁事汤火坛靖佻急条秀投化推恩削藩屯政玩具万赖俱寂详备卸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