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滚水与烈火。《素问·逆调论》:“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往往汤火间,身尽殻空存。”
(2).比喻极端危险的事物或处境。《尹文子·大道上》:“民之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晋书·荀晞传》:“虽陷汤火,大义所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自独居,若离汤火,但觉凄寂。”
(3).比喻极端焦虑、急迫的心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三:“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今輦轂下,民食不造岁,汤火之忧也。”《陈书·沉炯传》:“一者以年将六十,汤火居心,每跪读家书,前惧后喜,温枕扇席,无復成童。”
谓烫伤和烧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黄栌》:“洗赤眼及汤火、漆疮。”
"汤火"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具有明确的字面义和引申义,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汤"指沸水,"火"指烈火,合称表示滚烫的热水与灼热的火焰,常比喻极端危险或痛苦的处境。如:
《列子·黄帝》:"入水火,贯金石……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此处"水火"与"汤火"同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戚夫人为'人彘',去手足,居厕中,此所谓'汤火'之祸。")
二、引申义
如《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颜师古注:"汤,沸水也;火,烈火也。")
如《韩非子·备内》:"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赴汤火,蹈白刃,农、战之民也;贵重之臣,非农、战之利也。'"
指烫伤、烧伤等外伤,如《肘后备急方》载"治汤火灼疮方"。
三、语源考据 "汤"本义为热水(《说文解字》:"汤,热水也"),后引申为菜汤;"火"为象形字,表火焰。二者组合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凝固为固定搭配后,语义重心转向比喻义。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可信平台验证引文。)
“汤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滚水与烈火,即沸腾的水和燃烧的火,属于字面意义上的物理形态。例如:
(1)极端危险或困境
常用来形容极其危险的处境或事物,类似于“水深火热”。例如:
(2)焦虑或急迫的心情
描述内心如受烈火煎熬般的焦灼感。例如:
在传统医学中,也指烫伤或烧伤。例如:
引用的古代担保法提到,用刀类及汤火伤人需三十天担保期,说明“汤火”在古代律法中作为伤人工具的分类依据。
“汤火”既可用于具象描述高温物质,也可比喻危险、焦灼,甚至作为医学和法律术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渲染极端情境或心理状态。
宝莲並悉跸御撦拽楚地辍己慈恕大氅雕玉双联动心骇目防锈漨渤府舍跟底工匠海况家藏矫尾厉角阶途絜斋缉穆京丘今人嵇琴箕颍磕匝口劲夸词僚机溜嘴蛮藤美号门墙明选捻脚捻手醲醅溥天率土器貌侵割青蒜取怨散参珊瑚翘生姜是今时制淑姿嘶嗌思顾肆言无忌苏武牧羊素衣提说王极卫跸文园消渴斡运无嫌小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