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滚水与烈火。《素问·逆调论》:“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往往汤火间,身尽殻空存。”
(2).比喻极端危险的事物或处境。《尹文子·大道上》:“民之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晋书·荀晞传》:“虽陷汤火,大义所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自独居,若离汤火,但觉凄寂。”
(3).比喻极端焦虑、急迫的心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三:“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今輦轂下,民食不造岁,汤火之忧也。”《陈书·沉炯传》:“一者以年将六十,汤火居心,每跪读家书,前惧后喜,温枕扇席,无復成童。”
谓烫伤和烧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黄栌》:“洗赤眼及汤火、漆疮。”
“汤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滚水与烈火,即沸腾的水和燃烧的火,属于字面意义上的物理形态。例如:
(1)极端危险或困境
常用来形容极其危险的处境或事物,类似于“水深火热”。例如:
(2)焦虑或急迫的心情
描述内心如受烈火煎熬般的焦灼感。例如:
在传统医学中,也指烫伤或烧伤。例如:
引用的古代担保法提到,用刀类及汤火伤人需三十天担保期,说明“汤火”在古代律法中作为伤人工具的分类依据。
“汤火”既可用于具象描述高温物质,也可比喻危险、焦灼,甚至作为医学和法律术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渲染极端情境或心理状态。
汤火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指代烹饪中的热水或热汤。它可以表示饮食中的一种常用原材料,也可以用于比喻。
汤火的部首是水(氵)和火(火),共有8画。
汤火源自于古代汉字,它是象形字,形状仿佛煮沸水波的样子。在繁体字中,汤火的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汤火仍然保持了其象形的基本形状,代表煮沸的状态。
1. 妈妈正在煮汤,汤火燃起来了。
2. 我喜欢喝热汤,汤火可以温暖我的身体。
汤水、火汤、汤料、热汤、汤盆等。
热水、热汤、煮沸水等。
冷水、凉汤、冷饮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