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田措施。《续文献通考·田赋五》:“﹝ 卢象昇 ﹞大兴屯政,积粟二十餘万,諭九边皆式之。”《清史稿·食货志一》:“ 光绪 二年, 朱以增 亦言:‘或谓屯政宜边陲,不宜腹地。’”《花月痕》第四六回:“一曰裁营伍而力行屯政。”
“屯政”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政府为开发边疆或未垦土地而实施的屯田管理措施,核心目标是通过组织军民垦荒来增加粮食产量、巩固边防。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三、争议与演变 清代文献《清史稿》提到屯政是否适用于内地存在争议,反映其随时代变迁调整的特点。现代部分解读将其延伸为军事管理制度,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
四、典型用例
屯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治理政策,兼具农业开发与军事防御功能,具体实施方式随朝代需求变化。
屯政是指军队分散在各个屯(农村聚落)进行政治管理和国家控制的制度。在军事上,屯政主要用于实施兵员动员、军事征集等任务,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屯政的拆分部首是尸和彳。屯政的总笔画数是12。
屯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赵策一》中,当时在军事管理方面,赵国采用了屯政制度。
屯政的繁体字为屯政。
屯政在古汉字中的写法没有明确的记录,通常采用今字形书写。
1. 在屯政制度的管理下,农村居民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2. 屯政使得军队能够更好地与农民密切联系起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屯政的组词有:屯所政事、屯务政事、屯务政中心等。
屯政的近义词有:驻村政。
屯政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