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屯政的意思、屯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屯政的解释

屯田措施。《续文献通考·田赋五》:“﹝ 卢象昇 ﹞大兴屯政,积粟二十餘万,諭九边皆式之。”《清史稿·食货志一》:“ 光绪 二年, 朱以增 亦言:‘或谓屯政宜边陲,不宜腹地。’”《花月痕》第四六回:“一曰裁营伍而力行屯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屯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政府为管理屯田事务而制定的政策与制度。该词由"屯"(聚集、驻守)与"政"(政务)构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屯田制度的建立,后成为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重要行政措施。

从制度内涵分析,屯政包含三方面主要内容:其一为土地分配制度,政府将官田或新垦土地划拨军士、移民耕种,如《汉书·食货志》记载"徙民实边,使屯戍焉";其二为赋税管理体系,屯田者需缴纳定额粮食作为军粮储备;其三为军事防御职能,通过组织边民"且耕且战"实现戍边目标,明代《九边考》称此为"兵农合一"的边防体制。

历代屯政演变呈现阶段性特征:汉代首创军屯制度,曹魏推行民屯制,唐代发展营田使职官系统,至明清时期形成卫所屯田与商屯并行的复合模式。这一制度有效缓解了戍边军队的粮饷供给压力,如《明史·食货志》载"边饷恒足,屯政修举",但后期因土地兼并常导致屯政废弛。

在汉语词汇发展脉络中,"屯政"作为特定历史术语,主要见于典章制度类文献。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屯田的政事",而《中国历史大辞典》则从行政管理角度定义为"国家组织军民垦殖荒地的系列政策"。该词至今仍用于史学研究中,特指古代土地制度与边疆治理的结合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屯政”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政府为开发边疆或未垦土地而实施的屯田管理措施,核心目标是通过组织军民垦荒来增加粮食产量、巩固边防。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实施范围:多用于边疆或军事要地,如明代卢象昇曾通过屯政积粮二十余万石(《续文献通考》记载)。
  2. 双重作用:
    • 经济层面:开垦荒地,保障军粮自给;
    • 军事层面:戍边驻防,强化边疆控制。

三、争议与演变 清代文献《清史稿》提到屯政是否适用于内地存在争议,反映其随时代变迁调整的特点。现代部分解读将其延伸为军事管理制度,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

四、典型用例

屯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治理政策,兼具农业开发与军事防御功能,具体实施方式随朝代需求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

白饭青刍百末包橘鲍酪编目兵不厌权兵头蝉匷朝天一炷香潮烟城郊楮英慈慧挡跖顶线多股犯床副室腹臆怪事咄咄化化牋华要毁落燋金烁石脚路靖慎进饍酒兴积薪厝火科虫体肋脦廉裾邻甲六骏漏瓮沃焦釜茂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谦毖迁历洽熟蛩机臞然丧躯三器杀坏擅柄缮完渗渗施授顺悦殊匹天渊亭灶投桃报李王明亡如伪名象牙之塔箫台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