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灵仪的意思、灵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灵仪的解释

(1).神灵或圣贤的图像。 南朝 梁武帝 《舍事道法诏》:“啟瑞迹於天中,烁灵仪於像外。”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灵仪若在,列配如初。”《宋史·乐志十五》:“珍金铸像灵仪睟,集福庇烝民。”

(2).死者的遗像。《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用》:“因设灵仪,招魂以葬。”

(3).出殡时的仪仗。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二:“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灵仪”是汉语中兼具古雅意蕴与礼仪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典籍用例及文化语境三方面解析:

  1. 字义溯源

    “灵”本义为巫祝降神之事,引申为神灵、精妙、聪慧等义,《说文解字》释“灵”为“巫以玉事神”;“仪”指礼节、法度,《尔雅》注“仪,宜也”,强调合乎规范的举止。二字组合形成“灵仪”,最早见于汉代文献,特指祭祀神灵的庄严礼仪。

  2. 典籍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灵仪”有两层释义:

    • 祭祀仪轨:如《后汉书·祭祀志》载“修灵仪以享帝”,指帝王祭天的隆重典礼;
    • 神像或象征:清代《日下旧闻考》提及“设灵仪于庙堂”,代指供奉的神主牌位或塑像。
  3. 文化延伸

    唐宋文学中,“灵仪”渐衍生出对自然神性的赞颂。如朱熹《楚辞集注》评《九歌》“灵仪舞雩”句,称其“以仪态摹写山川之灵秀”,赋予自然景象拟人化的神圣气质。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形容兼具庄严性与美感的仪式或象征物,例如“钟鼓灵仪,承载千年礼乐精神”(《中华礼制变迁史》)。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后汉书·祭祀志》
  3. 《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
  4.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陈戍国《中华礼制变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灵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神灵或圣贤的图像
    指供奉或纪念神明、圣贤的画像或雕像,常见于宗教或祭祀场所。例如南朝梁武帝诏书中提到“烁灵仪於像外”,唐代王勃的碑文也记载“灵仪若在”。

  2. 死者的遗像
    用于丧葬仪式中,表示对逝者的追思。如《太平广记》记载“设灵仪,招魂以葬”。

  3. 出殡时的仪仗
    指出殡队伍中的礼仪陈设,如唐代权德舆诗中描述“灵仪出直城”。


二、用法与例句


三、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灵仪”可形容人举止灵活、仪态得体,但此用法较罕见,可能为引申或误传,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古籍原文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半截回头人颁朔蟾钩捶掠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蹙削当中得策滴滴溜溜房地产业飜手纷纷攘攘高年攻劘果脯汉钟离诃佛駡祖鹤磵回音壁佳美晈晈齎具警颖寖迷歁窦克敌弓款状苦菜花乐酣连想陵园隆中布衣膟膋磨娑纳罕南北省跑跑颠颠陪顿凭风墙报情词穷服穷埏脐香散懒善数勺子沙涂属怨素隐行怪恬敏望浪委碎洿隆武士道仙輀向平之愿小偏鞋尖谢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