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制,拣选精兵,在皮肤上指定部位刺字,用作标志。《宋史·宁宗纪三》:“ 淮东 拣刺八千餘人以补 镇江 大军及武锋军之闕。 淮西 拣刺二万六千餘人以为御前定武军。”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只如 治平 之初,拣刺义勇,当时詔旨慰諭,明言永不戍边,著在简书,有如盟约。”
“拣刺”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区别,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定义
指宋代选拔精锐士兵的制度,通过筛选后,在士兵皮肤特定部位刺字作为身份标识。
社会争议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到,治平年间拣刺义勇军时曾承诺“永不戍边”,但后续政策变动引发矛盾。
部分现代例句(如)将“拣刺”误写为“挑毛拣刺”,实际应为“挑毛拣刺”,意为刻意挑剔细节或找茬。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或苏轼相关文献(来源:、4)。
拣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挑选、拣选。下面将详细介绍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拣刺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它是由3个笔画构成,其中扌部为3画,而刺部为1画。
拣刺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由于人们需要从复杂或混乱的事物中挑选出有用或合适的部分,所以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拣刺的写法为「揀刺」。
拣刺的古时候写法略有变化,为「擥刺」。
1. 他在市场上拣刺了几个好品质的苹果。
2. 这本书是通过拣刺出版的,因此质量非常高。
拣刺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为新的词语,如:拣选、拣择。
与拣刺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挑选、选拔、筛选。
与拣刺意思相反的词语有:任选、不拣、不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