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论语·季氏》:“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献杜仆射相公》:“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 白 ( 李白 )方幼穉,而其父首诲以靡丽放旷之词。然则 白 之狂逸不羈,盖亦过庭之所致也。” 清 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先赠承德尚室司丞加赠奉直大夫尚室司少卿制》:“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
(2).以喻长辈的教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久废过庭,不闻善诱。”
“过庭”是源自儒家经典的典故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本义溯源
出自《论语·季氏》:孔子之子孔鲤曾两次“趋而过庭”(快步穿过庭院),被父亲教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原指子女在庭院中接受父亲教诲的场景。
核心引申义
文化意象
该词承载儒家“诗礼传家”理念,成为传统家庭教育典范的象征。后世常以“过庭训”“鲤庭”等衍生词表达对家学传承的重视。
注: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如需完整典故文献,可参考《论语·季氏》篇及《后汉书·党锢传》相关记载。
过庭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作动词,表示通过庭院或者穿过庭院。
过庭的部首是辵 (chuò),总共有7个笔画。
过庭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后汉书·吴贺传》。在这个故事中,吴贺穿过了宫殿的庭院,因此形成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过庭的繁体字为過庭。
在古代,过庭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楷书字体中,过庭的过字可能会写成過,而庭字保持不变。
1. 他迈过庭院,来到了花园的另一侧。
2. 孩子们在快乐地奔跑着,过庭而去。
组词:过门、过道、过江、过桥。
穿过、经过、越过。
停留、原地、徘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