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过庭的意思、过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过庭的解释

(1).《论语·季氏》:“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献杜仆射相公》:“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 白 ( 李白 )方幼穉,而其父首诲以靡丽放旷之词。然则 白 之狂逸不羈,盖亦过庭之所致也。” 清 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先赠承德尚室司丞加赠奉直大夫尚室司少卿制》:“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

(2).以喻长辈的教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久废过庭,不闻善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过庭"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渊源的复合词,其含义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本义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记载孔子之子孔鲤恭敬穿过厅堂接受父亲教诲的典故。《汉语大词典》据此将"过庭"定义为"晚辈在长辈面前恭敬受教的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版)。此场景成为儒家礼教文化的典型意象,如班固《汉书·李寻传》所述"过庭之训,夙夜兢业"即取此意。

二、引申义演变 在文学作品中衍生出两种引申用法:一指代家庭内部教育,《后汉书·李膺传》载"久废过庭,不闻善诱"即表此意(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喻指短暂停留,如杜甫《暂如临邑》诗"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惟应促驾还"中"过庭"即含短暂驻留之意。

三、书法术语 在书法领域特指唐代书家孙过庭及其代表作,《书谱·卷上》云"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即其理论精髓(来源: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笺注本)。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评:"过庭《书谱》,羽翼《笔阵》",确立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过庭”是源自儒家经典的典故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本义溯源
    出自《论语·季氏》:孔子之子孔鲤曾两次“趋而过庭”(快步穿过庭院),被父亲教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原指子女在庭院中接受父亲教诲的场景。

  2. 核心引申义

    • 承受父训:直接代指父亲对子女的教导,如唐代李商隐诗句“过庭多令子”即用此典。
    • 长辈训导:扩展为接受长辈教育,如《后汉书》载“久废过庭,不闻善诱”,强调师长教诲的重要性。
  3. 文化意象
    该词承载儒家“诗礼传家”理念,成为传统家庭教育典范的象征。后世常以“过庭训”“鲤庭”等衍生词表达对家学传承的重视。

注: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如需完整典故文献,可参考《论语·季氏》篇及《后汉书·党锢传》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战无前半途而废辩护人燀热嘲歌吃食出钱麤强黨序得毋典藻调通迭配顿足捩耳放焰口伏龟共工共管公买公卖椷书环匝呼不给吸姜黄江山如画胶革静场金屋娇娘籧蒢开喉顿嗓阚阚恳志跨子困敦炼魔撩摘列刹龙沙旅宦没查利名存实亡脑瓢儿遣将缲丝奇门遁甲三不入山矾弟善诱收考太乙宫通贡通怀推荐颓影唾液腺瓦术诬构无怪乎舷门小眼薄皮胁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