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编的带子或绳子。 唐 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緑丝绦。”《红楼梦》第一○九回:“﹝ 妙玉 ﹞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一:“哦,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
“丝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指丝线编织的带子或绳子,常用于古代服饰(如道袍、围裙)的装饰或固定。例如《红楼梦》中妙玉的装束“拴着秋香色的丝绦”,即用丝绦束腰,体现古典衣饰的雅致。
如今“丝绦”更多用于文学创作或传统服饰复刻中,保留其古典韵味。例如郭小川诗句以“丝绦”比喻乡村道路,串联起城市与自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典诗词注解。
《丝绦》是指用丝线织成的带子或绳子,通常用来束发或作为装饰性的材料。
《丝绦》的部首是丝字边上的丝部,共有右边的丝字头部5画。
《丝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文化。丝绦作为一种贵重的织物,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服饰,还用于装饰和礼仪用途。
《丝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絲縧」。
在古代,表示《丝绦》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变化。例如,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写作「絲縧」,而现代简化字则为「丝绦」。
1. 她佩戴着一条精美的丝绦,显得端庄而优雅。
2. 这条丝绦是我祖母亲手编织的,代代相传,寓意着家族的团结和繁荣。
丝线、丝绸、丝路、丝带
丝带、缎带
铁链、绳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