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昏明的意思、昏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昏明的解释

(1).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昼。《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文选·刘琨<劝进表>》:“昏明迭用,否泰相济。” 李善 注:“昏明谓昼夜也。”《南齐书·高帝纪上》:“夫昏明相袭,晷景之恒度;春秋递运,时岁之常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

(2).愚昧和明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季末闇主,不知损益,斥远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远,便辟褻狎,乱生近暱,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积以然。”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强勉乎政,勿以否泰归之时;忠爱乎君,勿以昏明託诸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昏明是古汉语中表示光线明暗或昼夜交替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形声字,从日、氐省(“氐”即低下),本义指日落黄昏时分。《说文解字》释:“昏,日冥也。”引申为光线昏暗、神志模糊等义。

    ➔ 来源:《说文解字注》(在线查阅)

  2. 会意字,甲骨文以“日”“月”组合,表示光亮清晰。《说文》称:“明,照也。”本义指光线充足、清晰可见,引申为智慧、显赫等义。

    ➔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中华书局)

二、复合词释义

昏明的核心含义指光线明暗的变化,具体包含:

  1. 自然现象

    指昼夜交替或光线强弱变化。如《淮南子·天文训》:“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昏明之分也。”

    ➔ 来源:《淮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抽象引申

    • 盛衰对比:喻指时代兴替或人事荣枯。如《文选·谢灵运诗》:“逝辞金陵邑,昏明屡推迁。”
    • 认知状态:暗喻心智的蒙昧与觉醒。如《朱子语类》:“人心常要醒,莫似睡梦昏明。”

      ➔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礼记·曲礼上》

    “孝子不服暗,不登危”,郑玄注:“暗,昏明不常处”,指光线不明处需谨慎避让。

    ➔ 来源:《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史·天文志》

    记载日食观测:“当食不食,或昏明中见星”,描述日食时的明暗异常现象。

    ➔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昏明”以自然光线变化为基,延伸至时空更迭与认知状态,其释义体系在历代经典中一脉相承。

网络扩展解释

“昏明”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古籍例句可具体理解:

一、指自然现象的明暗交替

  1. 基本解释
    指“昏暗与明亮”“黑夜与白昼”的交替现象,强调昼夜循环的自然规律。例如《列子·周穆王》中“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说明通过观察昼夜变化来划分时间。

  2. 引申用法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以天气比喻人性:“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 这里用“昏明”形容光线明暗,隐喻人性中的蒙蔽与通达。

二、指人事的智愚状态

  1. 基本解释
    表示“愚昧与明智”,常用于描述人的品性或治国之道。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提到“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将“昏明”与国家兴衰关联。

  2. 古籍例证
    刘琨《劝进表》中“昏明迭用,否泰相济”,以昼夜交替暗喻统治者需平衡不同才能的人,体现治国策略的辩证思想。

总结
“昏明”既可描述自然界的昼夜更替,也可引申为人类社会的智愚分野。其内涵在古籍中常通过比喻手法深化,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多义性与哲学深度。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篇章,可参考《列子》《左传》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半天悲歌击筑蔽日遮天避隐避宅漕斛禅除粗面粉大家数刀鲚刁风叠暴氐宿东家子断壁对对子風涼浮险改物赶趟隔涉工布錧钥荷兰咶咶画鸡荒夷翦烛骄很狡险基扃祭陌期年钜美开口见胆开泄跨所狼津辽天临侵利入栾公社闷腾腾明发南枝北枝普济锵訇齐集七窍起限区区之见十二表法水晶帘水涨船高遂迷不寤弢弓偷营亡友挽具违时绝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