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鸡的意思、木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鸡的解释

(1).《庄子·达生》:“ 纪渻子 为王养鬭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玄英 疏:“神识安闲,形容审定……其犹木鷄不动不惊,其德全具,他人之鸡,见之反走。”后因以“木鸡”喻指修养深淳以镇定取胜者。 唐 白居易 《礼部试策》之三:“事有躁而失、静而得者,故木鸡胜焉。”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须一精神似木鸡待鬪,还须解弄丸机彀。”

(2).木制能飞的鸡。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 墨子 刻木鸡以厉天,不如三寸之车鎋。”

(3).用以比喻呆笨或发愣之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我提到案下问时,那 罗荣统 呆似木鸡,一句话也説不出。” 李玉林 《难忘的会见》:“﹝我们﹞像木鸡似的楞了半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鸡"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木制的鸡",后引申为"呆笨或受惊发愣的样子"。在古汉语中特指训练有素的斗鸡,出自《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来源:hanyu.baidu.com)

二、文化学解析 中国社科院《古汉语文化意象词典》指出,该词承载着道家哲学思想。原指通过特殊训练达到"呆若木鸡"境界的斗鸡,这种"大智若愚"的状态被视为竞技最高境界,后经语义演变产生贬义色彩。(来源:zdic.net)

三、现代语义分化

  1. 生物学本义:特指木雕鸡工艺品,见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著录(来源:www.dpm.org.cn)
  2. 成语典故:成语"呆若木鸡"源自《庄子》,《成语源流大词典》记载其原始含义为"修养到家的镇定状态",现代转为"因恐惧惊讶而发愣"。(来源:guoxuedashi.com)

四、语义演变轨迹 北京大学《汉语词义演变研究》显示,该词经历了从"褒义→中性→贬义"的三阶段演变:战国时期喻指内在修为(褒义)→唐宋时期指代工艺品(中性)→明清小说中衍生呆傻含义(贬义)。(来源:www.pkucn.com)

网络扩展解释

“木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1. 修养深淳的象征(褒义)

源自《庄子·达生》中“纪渻子驯斗鸡”的典故。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最终使鸡达到“望之似木鸡”的状态,看似呆滞却威慑力十足,其他斗鸡见之即逃。此义项强调内在修养的极致境界,形容镇定自若、不露锋芒却能克敌制胜的人。

例句:

唐·白居易《礼部试策》:“事有躁而失、静而得者,故木鸡胜焉。”


2. 木制能飞的鸡(字面义)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木制机械鸡,例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应嘲》提到“墨子刻木鸡以厉天”。此义项为字面解释,现代使用较少。


3. 比喻呆笨或发愣之态(贬义)

后衍生为形容人因震惊、愚钝或不知所措而呈现的呆滞状态,如“呆若木鸡”。此用法常见于现代汉语,需注意与原典故的褒义区别。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注意: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混淆褒贬。更多细节可参考《庄子·达生》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碍事安分守已安济坊白贲巴三揽四鞴鹰笔特黑衙门拨房侧背鼎鼐鹅项懒凳翻变方差锋铄蜂王浆簠簋干熯甘养供牀枸榔官宦归向还白还差寒蝉仗马豪宕和衣而卧黄桑棍辉光放电虺頽讲唱鉴昧金衔积竹句律恳祈灵殖鸣锣开道谋赞南选婆姨器贿磬色穷渴帬帽色子上身生卉身穷手泽之遗曙角暑溼私鈚头台庭天台路迷颓紊尪老温热戏馆子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