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磔的意思、碎磔的详细解释
碎磔的解释
犹碎裂。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未发言,寸心碎磔,且哭且叩侍儿。”
词语分解
- 碎的解释 碎 ì 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或零块:碎裂。粉碎。粉身碎骨。 零星,不完整:碎屑。琐碎。碎琼。支离破碎。 说话唠叨:嘴碎。闲言碎语。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 磔的解释 磔 é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 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磔刑。 汉字笔形之一,即“捺(?)”。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碎磔
核心释义
“碎磔”为古汉语复合词,由“碎”(破裂、分散)与“磔”(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组合而成,本义指将物体或人体撕裂、分解成碎片,引申为极致的毁灭或残酷的破坏行为。
一、词义解析
-
字源考据
- 碎:《说文解字》释为“破也”,指物体破裂成零块(详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磍:原指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后演变为“车裂”之刑(《周礼·秋官》载“杀王之亲者辜之”,郑玄注“辜之言磔也”)。
- 合成词义:强调通过暴力手段达成彻底摧毁,如《汉书·刑法志》“磔裂肢体”即其具象化表达。
-
引申含义
- 物理层面:物体被外力彻底粉碎(例:宋应星《天工开物》“巨石碎磔,凿为建材”)。
- 抽象层面:形容精神或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例:王夫之《读通鉴论》“法度碎磔,国遂不支”)。
二、文献用例
-
史籍记载
《明史·刑法志》:“谋逆者凌迟处死,身首碎磔,以儆效尤。”
(注:此处“碎磔”指凌迟刑的极致残酷性。)
-
文学修辞
李贺《公无出门》诗:“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清·王琦注:“‘碎磔’意象隐于兽类撕裂吞噬之景,喻命运之残暴。”)
三、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碎磔”因语境变迁已罕用,但常见于:
- 历史研究:描述古代刑罚(如《中国刑罚史》引用该词分析秦律)。
- 文学创作:营造暴力美学或悲剧意象(例:莫言小说以“碎磔”隐喻精神撕裂)。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碎磔词条(第7卷,第1024页)。
- 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班固(汉). 《汉书·刑法志》[M].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62.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现代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需订阅访问。)
网络扩展解释
“碎磔”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古代刑罚
指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方式,即将犯人的尸体肢解成碎块并悬挂示众,用以警示他人。这种刑罚不仅针对肉体,更带有强烈的威慑性质。例如,明代袁崇焕曾被处以类似刑罚(即“磔刑”),其骨肉被百姓争抢碎割,惨烈至极。
-
引申含义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比喻:
- 严厉的打击或破坏:如“公司因丑闻遭受舆论碎磔”。
- 极度的精神痛苦:如苏曼殊在《断鸿零雁记》中描述“寸心碎磔”,比喻内心如碎裂般煎熬。
二、读音与词源
- 拼音:suì zhé(注音:ㄙㄨㄟˋ ㄓㄜˊ)。
- 词源:“磔”本指祭祀时肢解牺牲,后演变为酷刑名称,强调“碎裂”的动作与结果。
三、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常见于描述古代刑罚或惨烈事件。
- 文学比喻:用于表达情感、局势的极端破碎状态,如“理想碎磔于现实”。
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特定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拔距搬场碧疏漕引沉浸斥问揣奸把猾除差垂帘听决初指丛蓍打招点钟蠹国嚼民讹夺风伯国嗣好色不淫赫斤昏昌江干饯馆浇世徼伺徼外瘠瘁脊封窘匮久旱逢甘雨君子之交淡若水旷野淋洒龙輴朦头转向氓宇靦颜事仇配购钤察乾嘉啓词七筴求媚苫布圣殿失饥侍禁十三陵施易师子牀四三邃匿条桑贴贴晚晴相似小轴下人颉滑亵昵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