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 韦昭 注:“食官,官稟之。”
(2).谓侵害官府,贪污。食,通“ 蚀 ”。 宋 梅尧臣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扰民可以夺,食官可以窜。”
掌管饮食的官。《周礼·天官·序官》“膳夫上士二人” 汉 郑玄 注:“膳夫,食官之长也。”
“食官”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宫廷中负责帝王饮食、祭祀及宴会的官员,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周代设置最为完备。例如:
指特定群体依赖官方粮食维持生计,如《国语·晋语四》记载:“工商食官”,即手工业者与商人由官府供养(、)。
“食”通“蚀”,表侵蚀、贪污。例如宋代梅尧臣诗句“食官可以窜”,暗指官员贪腐(、、)。
部分现代解释将其引申为成语,形容官员贪图享乐、占公家便宜(),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需结合语境判断。
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古代多指官职或制度,后衍生出负面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国语》《周礼》等典籍原文(综合、、)。
食官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吃饭的官员。它的拆分部首是“食”和“官”,这两个部首分别代表了食物和行政官员。
食官的拼音是“shí guān”,其中,“shí”的声调是第三声,“guān”的声调是第四声。这个词在汉字中的笔画数是11画。
食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官员执掌一方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食官则是负责财政和粮食管理的官员。他们负责监督国家的粮食生产、储备和分配,保证人民的食品供应。
在繁体中文中,食官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部分古代文献中,食官的表示形式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意义相同。
1. 他毕业后成为一名食官,负责粮食储备和分配。
2. 食官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关乎着人民的吃饭问题。
3. 食官们需要密切关注农田的生产情况,确保粮食供应。
1. 食堂
2. 食品
3. 官员
4. 行政
5. 粮食
厨官、餐官
客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