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丁中的意思、丁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丁中的解释

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 北齐 。历代迭有变更。《旧唐书·杨炎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文献通考·户口一》:“其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折生蠲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丁中(dīng zhōng)是古代户籍制度中对特定年龄阶段男子的称谓,特指16岁至60岁之间承担赋役的成年男性。该词源于唐代的“黄小中丁老”年龄分段法,其中“丁”指成年男子,“中”则指介于“小”(幼年)与“老”(老年)之间的年龄段。具体释义如下:

释义与历史背景

  1. 年龄范围

    唐代户籍制度将男性分为五等:

    • 黄:3岁以下幼童
    • 小:4至15岁
    • 中:16至20岁(亦称“中男”)
    • 丁:21至59岁(亦称“丁男”)
    • 老:60岁以上

      其中“丁中”合并指代16岁至60岁的服役主体人群,涵盖“中男”与“丁男”两阶段。

  2. 赋役义务

    “丁中”是承担国家赋税(如租庸调)与徭役(如兵役、劳役)的核心群体。例如《新唐书·食货志》载:“凡丁,岁役二旬”,明确其义务。

  3. 制度演变

    宋代以后,“丁中”一词逐渐被“丁”取代,但年龄分段标准历代略有调整。如明代将16岁称“成丁”,60岁“免役”,延续了唐代框架的核心逻辑。


语源与权威参考


按语

“丁中”作为历史术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以年龄分层管理劳动力的制度设计。其概念需置于“租庸调制”“均田制”等经济制度背景下理解,凸显古代户籍制度对人口控制的精细化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丁中”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用于征派赋役的年龄分类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基本定义
    丁中制将编户人口按年龄划分为五类:黄(幼年)、小(少年)、中(青年)、丁(壮年)、老(老年)。其中“丁”和“中”是承担赋役的主要群体。

    • 丁:又称“正丁”“丁男”,指达到服役年龄的男子(部分朝代包括“丁女”),需承担全额赋役。
    • 中:又称“半丁”“次丁”,指年龄低于丁的青年,承担部分赋役。
  2. 历史起源与演变
    该制度始于北齐,后代如隋唐、宋元等均有调整。例如唐代规定“丁”为21-59岁,“中”为16-20岁;不同朝代对年龄划分和赋役比例的规定存在差异。

  3. 作用与意义
    丁中制是古代国家税收和徭役分配的核心依据,通过年龄分层实现赋役的合理化。唐代杨炎推行的“两税法”后,逐渐转向以财产为征税标准,丁中制随之衰落。

  4. 其他含义补充
    现代语境中,“丁中”偶被用于描述“正中位置”(如“桌子丁中”),但此用法非历史主流,且权威性较低。

如需具体朝代的年龄划分标准或法律关联,可进一步查阅《旧唐书》《文献通考》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郍本草纲目镚子儿蚕官藏污纳垢参取灿然澶湉扯筋成才蚩尤充厌淳均蹿劲粗衣粝食祷禳打早地方剧鼎分断刑顿擗覆局供电公宦骨目鼓鞉黄金车壶芦将军肚狡兔三窟杰竦畿内就列跼天蹐地拘士矿灯雷惊蕈零杂逻士马犹面波罗杪颠木仆强直自遂葺理穷险栖蜗热喘上请舍生忘死石濠时节肆任拓落王进喜枉挠霞襟小热昏下水道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