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掠骚扰。《后汉书·庞参传》:“疾行则钞暴为害,迟进则穀食稍损。”《新唐书·杜伏威传》:“ 下邳 贼 苗海潮 拥众钞暴, 伏威 遣 公祐 胁諭。”
“钞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chāo bào
释义:指以武力劫掠、骚扰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战争或动乱时期的掠夺性活动。
《后汉书·庞参传》:
“疾行则钞暴为害,迟进则穀食稍损。”
此句描述军队行动快慢对百姓的不同影响,“钞暴”强调快速行军可能引发掠夺的后果。
《后汉书·南匈奴传》:
“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钞暴日增。”
此处指匈奴势力扩张后,劫掠行为日益频繁。
《新唐书·杜伏威传》:
“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祐胁諭。”
描述起义军苗海潮的暴力掠夺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史籍原文。
《钞暴》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的是大量发行纸币导致货币贬值的情况。钞意为纸币,暴则意为暴涨、剧增。
钞(43.2):金字旁右边为扌手部,钅金字旁。
暴(72.4):日字旁旁边为氵水部,日字旁中右边为旁边冃头部。
《钞暴》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王文中的《歌舞吹弹集》中,意为钱财充裕,后来逐渐演变为指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现象。
《钞暴》的繁体字为「鈔暴」。
古时候,钞暴的字写作「鈔爆」。
1. 近年来,由于金融政策宽松,某国货币遭遇了严重的钞暴。
2. 钞暴导致了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剧增。
1. 货币贬值
2. 通货膨胀
3. 币值下降
4. 钱币贬值
1. 通胀
2. 通货膨胀
3. 货币膨胀
4. 价格上涨
1. 通缩
2. 价格下跌
3. 钱币升值
4. 币值上升
【别人正在浏览】